渤海二号沉没真相:设计缺陷无法抵御恶劣环境72人命丧渤海湾

发布时间: 2024-03-24 22:45:08 人气:1 来源:行业新闻

  从1840年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中国人民就处在了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十数年的顽强抵抗后,终于将帝国主义列强国家赶出了中国的领土。

  从军事角度纵观这段战争发展史,其实显而易见,中国军队的陆海空作战实力中,海军实力是较弱的。而在清政府灭亡之前,中国却拥有着一支实力强劲的海军部队和不可以小看的海上装备力量。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各大战争的主战场大部分都以陆地战场和空中战场为主,渐渐地,海上力量也就逐渐被人们所忽略。直到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后,中国的海上力量和基础设备已经落后了世界进程一大截。

  随着科技的慢慢的提升,中国的海上勘测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中国人民发现了自己海域中的大部分石油资源。可在七十年代,中国并没有专业的钻井船设备来提取海底的石油资源。

  为了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中国在1973年从日本正式引进了一艘钻井船,专门用于海底的石油钻井工作。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艘刚刚引进新海上设备不到六年、被命名为“渤海二号”的钻井船就发生了重大事故。

  1979年11月25日,在一次石油勘测采集过程中,“渤海二号”在迁移井位拖航作业的过程中不幸翻船,此次事故中,72人由此命丧渤海湾,经济损失高达约3700万元,这是从新中国1949年建国以来发生的最大的死亡事故。

  那么,当时由日本所制造的先进钻井船为何才工作了短短六年,就沉没于大海之中?当年“渤海二号”沉没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在发生了这样重大的事故之后,中国人民也做出了深刻的自我反省。七十二条鲜活的船员生命,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葬身于渤海之中。

  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达命令,令各部门全力打捞“渤海二号”沉入海中的残骸,进行模拟实验,尽全力搞清楚沉船真相。打捞和模拟过程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终于还原了当时“渤海二号”沉船的真相。

  “渤海二号”钻井船的船体设计存在着巨大缺陷。这艘钻井船是日本在1968年所制造的,而日本将其卖给中国的时间是1973年,大型基础设备折旧年限一般都比较长。

  从理论上讲,虽然这是一艘二手钻井船,但是船体折旧损耗导致“渤海二号”沉没的可能性并不大。实际上,从打捞起来的残骸进行组装的过程中发现,这艘钻井船的船体设计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一艘合格并且安全的钻井船,在机舱和泵舱之间是需要安置一个作为隔离间作用的通舱的。这种通舱虽然不起眼,但是它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钻井船在海上作业发生意外事故时,假如船体发生了进水状况,通舱可以阻挡涌入的海水,延缓船体的下沉,为救援活动争取宝贵时间。

  但是“渤海二号”的船体省去了通舱的设计,更为危险的是,这艘船也没有设计应急所用到的排水系统和发电设备。“渤海二号”在海上作业时,遭遇了恶劣的天气环境,船体漏水后,海水迅速涌入了机舱和泵仓中,导致整艘钻井船毫无抵抗之力。

  此外,经过后续不断地调查工作,“渤海二号”在日本使用时就经历过巨大的事故。可这一事实在将钻井船出售给中国时,却被刻意地隐瞒下来了。因为日本的这一隐瞒行为,间接地造成了中国“渤海二号”重大沉船事故的发生。

  “渤海二号”的船体并不坚固,无法抵御较为恶劣的海上工作环境。由于海上作业的钻井船遇到突发事故时,显得很重要的船体部位就是通风筒。通风筒的坚固和可靠,决定着全船人员是不是能够安全的获救。

  在打捞残骸工作进行完毕后,我们得知“渤海二号”总共有十个通风筒,被海上的风浪足足打掉了四个,接近半数之多,相当于全船人员的安全存活概率只剩下百分之五十。

  更令人吃惊的是,“渤海二号”在设计时,绝对没考虑到当通风筒被打掉后的补救措施和装备,每一个通风筒都没有按照安全要求装入密封装置。

  这样一来,失去了四个通风筒的“渤海二号”船体上仿佛多了四个大窟窿,船舱中迅速进入了大量的海水,船体没办法承受这样巨大的负荷,随之便丧失了大半的稳定性,最后导致整艘钻井船在渤海湾沉没。

  类似于零部件的质量上的问题,在制作钻井船时就应该考虑到,然而却一直拖到其经历第二次事故进行打捞之后,才被人们所警惕。

  除此之外,在经过对“渤海二号”的模拟实验后发现,该钻井船拖航状态的完整性是大于规定的安全标准的。也就是说,假如“渤海二号”的四个通风筒没有被风浪所破坏,或者船上配备了密封装置,钻井船是可完全抵御当时的恶劣环境的。

  中国的海上作业技术并不达标,船员对钻井船的设备熟悉度并不高,发生意外事故后的自救意识不足

  首先,在七十年代初期,中国各方面发展基本处在相对停滞的状态。由于大环境的变化,中国在这一时期的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和输出落后世界其他各国很多,这也导致科技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海上的一系列作业,恰恰属于中国发展进程之中的薄弱项。

  当时的人们在收购日本的钻井船之后,并没能力从专业的角度去测试整艘船体的各部分的性能和质量上的问题。人们只能提升钻井船操作方面的熟悉程度,尽量了解整个船体的整构造。

  由于知识背景和大环境的限制,在海上作业的船员们其实并没有完全熟悉钻井船的配置设备,更没有熟练地掌握操作钻井船的技能,而且大部分船员下海作业的经历少之又少,对大海的熟悉度并不高,在实际在做的工作时走了不少弯路。

  这样一来,船员自身的疏忽和不足也给这场重大事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因此,这次事故也给中国人敲响了警钟,对于海上作业人员来讲,熟悉整个船体的设计构造和海域知识必须放在第一位。

  其次,在事故发生之后,遇难的船员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拯救进水的“渤海二号”,而并非考虑怎么在冰冷的海水中自救。

  中国的海上石油队刚刚建成,大部分人员经验不足,而且也缺乏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同时,船体上大部分违规操作和设备摆放也是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

  经此事件,必须加强对于海上作业船员的安全教育工作,牺牲自我保卫国家财产安全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是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学会在保护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拯救国家财产才是明智的做法。

  在七十年代早期,中国的发展仍然处在一定的封闭状态之中。我们没办法全面地了解其他几个国家在海上具体是如何工作的,也并不清楚当发生突发事故时,其他几个国家的船员是怎么样应对的,并且使用了什么装备保护自己。

  在“渤海二号”沉船事故发生后,人们对牺牲在冰冷海水中的船员进行打捞,而打捞上来的尸体都包裹在冻僵的普通棉服之中。而后来在赴美考察学习时,我们才发现美国的海上作业人员都配备着专业的密封防寒救生服。

  这样巨大的落差,使在场的每个中国人都无比痛心。而且其他几个国家也明确地规定过,在海上作业遭遇突发事故,排险无效时,船长必须要将船员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下令弃船自救。然而,中国船员都没有这样的自救意识。

  综上所述,“渤海二号”沉船惨痛事故发生的真相,除了船体本身存在巨大安全隐患问题之外,中国船员海上知识教育的缺乏也占据着一定的因素。

  这七十二条鲜活的生命,让中国得到了刻骨铭心的教训,中国石油开采工作也以惨痛的代价拉开帷幕。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珍惜得到的这些经验,中国需要熟悉钻井船的制作的完整过程和基本构造,最好建造出中国自己制造的海上工作设备,这样做才能够给海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基本的保障。

  其次,“闭关锁国”是最不可取的下策。中国想要加快发展的步伐,就必须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领域的经验。

  最后,对于海上作业人员的教育工作也要提上日程。不仅要增加船员的下海实践的机会,而且要增强其应变能力,例如在发生突发事故时,船员在啥状况下选择自救最合适。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