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文化:在革新中保护与传承
发布时间: 2024-04-03 10:05:00 人气:1 来源:球王会官方-精铸件
把文化遗产当做濒危物种来保护,最终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或许只能落得在博物馆中供人瞻仰的境地。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新兴极限体育运动风筝冲浪,被列入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可以想见,在2016年的巴西海滩上,由中国发明、创造,并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风筝,将在风口浪尖上、全世界面前,争奇斗艳、激情飞舞。
风筝起源于两千多年前,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墨子花了三年的时间研制出了这种以风为动力的飞行器。唐宋时期,逐渐发展成一种在民间广泛流行的玩具。
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至今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在美国国家博物馆中,一块牌子醒目地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则把风筝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并列,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其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一直让世界惊异。然而,随世界发展的进程,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民间传统文化的“式微”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民间传统文化走向衰微,这是一个事实,现在到处兴起的国学热,以及回归传统的呼声,恰恰反证了这一点。”华中科技大学哲学教授邓晓芒表示。
据新华网报道,在一所幼儿园,当老师向30多个孩子出示孔子画像时,30多个童音脆生生地一起叫道“圣诞老人!”
于是,很多人感到忧虑,并发出了“我们拿什么拯救传统文化?”的质问。30多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慢慢的受到全球范围内的重视,近些年来中国的“申遗热”也一浪高过一浪。
中国曾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灿烂文明,并留下了大量的文物供全世界瞻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仅中国流失的文物就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馆是收藏最多的,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展厅,是该博物馆仅有的五个国别展厅之一。
然而,历史遗留的灿烂文明,并不足以使当代中国人无愧于当今世界的进步。不久前,一位朋友讲起他在一位美国教授的办公室中,遭遇了一段尴尬的对话,这位骄傲的美国人,指着办公室中现代化的办公室设备,挑衅地说:“你看看这个房间,中国对现代社会没有贡献!”
同样在民间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面前,我们有时也会遇到这一种的尴尬,一位上海学者说,当他在一家美国博物馆参观时,一位国外同行指着精美的小脚绣花鞋,向他调侃道:“这就是你们中国人的长项。”
从某种意义上说,2016年,在整个世界面前飞舞的已经不是中国的风筝了。1990年,一位美国人最早想到用风筝做动力,牵引冲浪者在海上飞行;1998年,一对法国兄弟,进一步对风筝进行了改良与创新,使之更为安全、可靠,并由此普及开来,并最终走进了奥运会。
风筝是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但真正让它从博物馆回归到现实世界的却是美国人和法国人,面对这样的风筝,中国人能真的感到骄傲与自豪吗?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火药,真正属于中国创造的火药,如今只留下了节日的烟火,而1840年,经过外国人革新了的火药,攻陷了我们的国门。
每当想到这样一些问题的时候,记者就会对民间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与内容,产生一种困惑。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华觉明,曾多年潜心研究传统技艺失蜡法,这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铜器铸造工艺,上千年来,我们用它来制作佛像等工艺品。同时,这种技艺在国际上极有一定的影响力,很多国家都曾用此法进行铜器制作。
华觉明和记者说,20世纪初期,在欧美这种传统技艺成功地与现代工业结合,用于精密铸造。从最早德国人利用这种技术进行义齿的制作,到二战时,美国人用这种方法铸造喷气式飞机的涡轮叶片。而中国人上千年来,只知道用失蜡法铸造佛像,到了上世纪70年代,这种技艺在我国几近绝灭。
在惋惜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式微的同时,一些人悲叹道:“当今社会,传统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我们正在丧失自己的民族个性。”
在这样的判断面前,记者多少感到困惑。不由得自问:什么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风筝,还是在海滩上飞舞的风筝?若能选择,记者认为,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应选择后者。
在什么是现代化的问题上,邓晓芒作出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是人的现代化。在这一点上,西方人并不比中国人优越,只是他们先走了一步。他认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早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是不可能割裂的,相反,几千年民间传统文化中腐朽的一面,一代又一代地拖着我们前进的脚步。
记者并不反对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相反,记者本人对美丽的中国古建、手工艺、昆曲、诗词相当着迷,记者关心的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很多人在谈到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时,会举法国的例子、举雨果的例子,雨果早在1835年就写有一篇《向拆房者宣战》的文章,把那些没良心的开发者臭骂了一顿。很多人说,法国人不随便说英语,坚持说法语,有强烈的文化自尊。
的确,法国人对传统的保护和对本民族文化的尊崇,为它带来了每年6000万的游客,然而,同样是法国人,在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与创新后,把中国的风筝送进了奥运会。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把文化当做濒危物种来保护,最终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或许只能落得在博物馆中供人瞻仰的境地。
在电脑刚刚兴起的时候,全世界好奇的目光都指向中国,对汉字的生死存亡拭目以待,最终汉字经历了输入方式的变革,与现代化携手共存,这也许才是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而汉字所经历的变革,才应该被看做中华民族性格的优秀代表。
邓晓芒在探讨人的价值时说,传统死死地拖住我们走向现代化的步伐,而西方好的东西拿到中国也变了味,核心问题是“人”没有立起来,“理性与自由没有立起来”。
或许等中国人作为理性与自由的人,“立”起来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真正从容地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或许创新、赋予民间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才是真正的、永久的保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