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介绍

硅料供需格局解析

发布时间: 2024-06-13 07:12:47 人气:1 来源:球王会官方-精铸件


  去年光伏板块相对收益非常差,跑输大部分其它板块。股价领先于行业基本面下跌,业绩拐点在四季度已然浮现明显环比下降。但股价在去年四季度基本见顶,因此今年的光伏板块相对收益可能不会特别差。

  去年市场热点转移到Al、科技等新兴领域,光伏资金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地下降。预计投入资金的人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不太可能进行大规模抛售,今年光伏板块应该不会垫底,至于能否上涨,则取决于市场是否会出现新热点。

  进入今天的主题,自1月份以来,硅料价格表现坚挺,超出预期。月初我们邀请了硅业分会的老师分享观点。原因有两点:首先。所谓的硅料产能过剩并未完全释放。去年年底的统计显示,应有240万到260万吨硅料产能计划完成。但实际上只有大约200万吨形成有效供给,其他产能因为设备调试和产量爬坡未完成。因此,一季度的有效供给未达到预期。

  其次,N型硅料出现阶段性供需错配,需求迅速增加。市场对N型硅料的需求提升速度超出预期,预计N型在市场占比已达或超过50%,而供给主要是依靠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从投产到调试,再从P型转为N型,需要一些时间积累和技术沉淀,即使是熟练的企业,也需要两三个月达到满产状态。新投产产能无法快速切换为N型供应,对于新进入者来说,周期可能会更长。

  对于多晶硅行业,存在一定的工艺技术门槛。尽管设备和设计可能类似,但不同的经营管理会造成差异。新进企业可能还没有大规模供应N型的能力。即便有公司开始供应N型硅料,料的稳定性也很难保证,下游企业对这种波动性很敏感。这解释了为何某些时间更长、投入更多的企业,依旧没办法进入前四强,他们缺少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硅料价格的持续性反弹是由产能释放不足和N型硅料需求增速超出预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光伏板块而言,尽管去年表现不佳,今年预计至少不会再有如此糟糕的相对收益。

  但是有些二三线企业,它的签单模式是什么呢?这类企业之前硅料不多,因为硅料行业的玩家本就寥寥无几,二线企业的产量占比更是微不足道。它们的签订模式不是按年或月计算,而是按一定规模来签。

  打个比方,可能一次性签了三千吨你需要在两个月内供应这三千吨。这样一来,我就提前锁定了你接下来两个月的供应量。至于两个月后我是否还会向你购买,那要视市场的供需格局以及我是否还需求。如果我买不到足够的股份,可能还会向你要这么一批货物。

  这样的企业没有连续稳定的供应。而且这一些企业的特点是,大企业没办法从它们这里获得稳定的质量供应。因此,这类企业只能扮演替补角色。对于N型硅料来说,情况更明显:许多企业甚至连替补的资格都没有。

  目前的市场格局至少在一月份没再次出现明显变化。我们只信任前几家公司能稳定供应N型硅料。在需求增加。而供应能力不够的情况下,N型硅料价格会出现波动。在这一波价格持续上涨中,有些N型硅料企业的销售策略是打包销售的性质。如果购买他们的N型硅料,就必须附带购买一部分P型硅料。这样P型硅料的价格也随之受到影响。

  总结一下,硅料价格之所以反弹,原因有二:一是去年底有效供给量大约在200万吨左右,尽管产能是240到260万吨;是N型硅料的局部错配,导致N型硅料的需求量开始上涨,进而带动P型硅料价格土涨。

  下一个讨论话题是后续硅料价格的走势。首先,今年硅料是否会供过于求?这样的一个问题没多少争议空间。去年投入的产能,即使未充分的发挥,今年终究会释放开来。其次,目前企业的盈利状况尚可,尚无企业出现亏损。

  在这两个前提下,硅料价格非常有可能会下跌。但具体的时间点无法准确预测,可能是三月份或第二季度。需求端A型比例持续增加,P型需求继续下滑;此外,未充分的发挥的产能最终会释放,导致行业的价格下降。然而未来的价格下降有极大几率会出现分化。

  对于N型硅料,需求的稳定性预示着进入的壁垒较高。P型硅料形成了四强的龙头格局,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历了多年打造的。关键不是产量,而是稳定性。客户要长期的供应链合作经验来加深信任。新公司想要获得类似的信任不是短期内能轻松实现的。因此N型硅料可能仍将保持稳定的市场格局。

  如果N型硅料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内部没有恶性竞争,就不大也许会出现亏损。而P型硅料的需求预测将进一步下降,供给量将扩大。这可能会引起P型硅料价格下降。虽然目前没有企业亏损,但二三线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可能已不远,约在六万左右。去年6月曾有过一轮价格下滑,硅料价格差距进一步拉开是能预见的。

  就今年的整体市场而言,N型硅料的市场占有率大概率超过50到60%,它有几率会成为绝对主流技术方向。P型硅料的需求将慢慢地减少,未来价格竞争可能是硅料市场之间的竞争的主要形式。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硅料价格也许会出现破6直奔5的趋势,但准确价格难以预测,因为价格周期性特点过去几年已十分明显。预计下来几个月内PN(N型硅料和P型硅料的价格差)价差将进一步拉大。N型硅料大概率不会亏损。今年预计将仍就保持盈利,而P型硅料则可能面临成本线以下的价格竞争。

  若我们访问一些光伏行业的龙头公司,比如大全,他们已开始较早地从事这一领域。对于诸如大全这样的公司来说,生产N型硅料仅仅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延长生产周期。

  具体来说,就是将生产时间适当放长,以此来更细致地控制硅晶体生长过程中的气体温度等流程参数,从而生产出高纯度、低杂质的N型硅料。这对他们而言并不难,因为N型硅料的核心就在于更高的纯度和更少的杂质。只需要更精细地处理生产工艺,就可以做到,尽管这样一来电力消耗肯定会有所增加。

  增加电力消耗,实际上就是增加一些电力成本,可能只是额外几千元的支出,龙头企业能够承担这一点额外成本来实现生产。

  但这种能力目前只限于几家顶尖的龙头企业。其他企业还没有开始尝试这一转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他们还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经历硅料广在过去三五年内完成的路线图。

  要升级生产到N型硅料对他们而言难度更大。因为制造N型硅晶片要求更换不同的设备。在沉积过程中,他们需要考虑如何调整各项工艺参数,这是多年生产历程中逐渐积累出的经验。对于新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而言,调试和掌握这些技术的难度会大大增加。

  此外,正如前面提到的,企业还需要取得下游客户的信任。比如说,要让下游客户相信,他们能稳定地每个月供应3000吨的产品,从而在一年里签订3万吨的合同量。获得这样的信任需要较长时间,因此N型硅料的市场壁垒依然存在。硅料行业历来存在明显的技术和成本差距。所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行业前景并不特别乐观。

  然而,从投资角度来看,我认为硅料是目前主要材料中值得推荐的一个方向。虽然市场都预计硅料价格还会下跌,但我认为这次下跌可能是最后一次。

  硅料价格之前已经从30万元跌至6万元,现在可能会从6万元继续跌至5万元或者更低,但这个跌幅相较于之前从30万元跌至6万元已经小了很多。这意味着即便价格继续下跌,可能是硅料价格的最后一次大幅下跌。

  至于这个下跌周期会持续多久。很难预测,因为随着价格接近成本线,继续下跌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之前的高额利润可以轻松消化,从30万元跌至20万元,然后从20万元跌至10万元。但是一旦涉及削减成本,过程就会变得非常艰难。我无法确切知道这个周期有多长,但是很可能已经接近尾声。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超前预判。周期股特点在景气低谷时表现为:价格下跌空间有限,估值无法评估。同时可以预期有产能出清。如果硅料价格能降到5万元,则这两点都符合。

  当硅料价格降至这一水平时,各家硅料公司的估值几乎无法评估,尤其是那些慢慢的开始亏损的企业。而成本最优企业即使价格含税到五万,依然有微薄利润,但估值也变得模糊不清,这符合周期股见底的特征。

  预计硅料价格跌破6万元,进一步跌向5万元,未来几个月内,可能是三个月、六个月或九个月,会有企业承受不住压力而退出市场,导致供给进一步出清,届时股价或将见底。

  去年在推荐硅料股的过程中,我们基于它的合理利润来估算合理市值和价值。由于今年硅料价格的竞争逻辑,不排除价格进一步跌至八千或六千甚至四千,但这样的具体底部价格很难预测。然而,当行业真正触底,无利润且估值困难时,投资者会重新关注像通威等企业的合理净利润和估值,这也预示着周期可能已见底。

  至于硅料公司的股价是否还有下跌空间,这很难判断。但如果硅料价格线万元,市值再跌或许空间有限。投资者在过去几年已逐渐抛弃硅料股,因此硅料股的估值一直在下降,并且在价格见顶前,股价往往已先行见顶。机构持仓比例在光伏板块中也是最低的。

  我们预测,硅料行业股票市值的低点可能会在今年上半年出现,并且相比其他主材产业链,硅料股的价值下跌空间不大。随着光伏产业链竞争加剧,很多环节的利润同比下降,从而导致股价回落。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寻找的是那些已经跌无可跌的公司。就硅料而言,价格可能还有最后一跌,但股价接近底部,许多公司已经相当便宜。

  像通威这样的公司如果进入大多数市场的趋势,其估值模型会变得不那么吸引人。然而,根据历史经验,光伏行业在最低点的市净率(PB)大致在1.1至1.5倍之间,这对于估值有一定参考意义。通威目前的净资产大约为800亿元,即使考虑将来的折旧,公司的净资产也应有较好的维持。因此,价格跌破1000亿元的通威,已处于低估状态。

  目前硅料价格虽反弹,但对组件成本的边际影响在减弱。即使硅料价格微涨,也不会显著影响组件价格。N型硅料价格虽处于紧平衡状态,但未来其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因P型硅料价格走势不乐观。由于硅料价格的波动对组件成本的影响减少,组件价格基本上已稳定。未来的价格走势将不再依赖硅料成本的大幅波动。

  组件价格是否会反弹,核心取决于行业的供需格局以及企业的库存负荷。从当前情况看,部分一线企业的产能已经停产,尽管他们并未彻底退出市场,但目前确实处于暂停状态,这一比例也不小。

  产业链目前似乎已经到达价格影响的最后阶段,即清理库存阶段。我们的制造业处于中低端水平,国内二三线品牌通常仅针对下半年的市场需求。若下半年的产品未能完全售出,在春节前一般会加快销售。

  实际上,11月、12月和1月都存在库存清理的动作。目前看来,这一趋势已接近尾声,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库存都有显著下降,开工率也非常低,硅片的开工率远未恢复到80%至90%的水平。

  电池开工率同样低下,适才提到部分生产能力已经暂停。在低开工率、库存消化完毕以及盈利情况极差的三重压力下,我们估计春节前后价格不会有太剧烈的波动。春节过后,新的订单可能会激发市场热情,因为新订单的定价逻辑与库存商品截然不同。

  库存商品因担心亏损而可能低价销售,而新接订单时企业会优先考虑盈利。因此,当企业没有库存压力时,他们可能会对开工负荷持谨慎态度。整个产业链的开工率低下,盈利非常糟糕。

  因此,我们预计后续组件价格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但这不应归功于硅料本身,而是库存、负荷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我们推荐的主要产品价格春节过后有反弹的概率,尽管不能断定硅料在其中的影响。

  在推荐板块中,硅料位于我们重点关注的环节,其逻辑位置在先前的讨论中已有阐述。对于辅材,我们推荐逆变器,以及与银浆和跟踪支架相关的环节。逆变器今年预计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海外需求可能增长超过20%,库存压力可能在第二季度后缓解。

  对于银浆和跟踪支架,我们看好海外市场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套餐占比提升。对于硅片和电池,春节后价格的潜在反弹也将影响其盈利恢复。尽管不敢肯定价格反弹的具体幅度,但市场对春节后小幅价格回升保持期望,这将为组件产业链的参与者提供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会议的下一环节是提问环节,欢迎各位提出具体问题。对于语音提问,可以随时加入,而文字问题则直接提交即可。在此,我只需关注答复内容,无需再次阅读问题。

  总结光伏去年的表现,虽然整体收益相对较差,但基于当前估值X今年的相对收益至少不会是最低,预计会有明显改善。硅料价格上涨,主要由几方面因素推动:去年底预期的产能未完全释放,N型硅料供需错配,以及PN价差的拉大。

  我们预计P型硅料市场竞争将加剧,可能会导致部分企业承受不住压力。另外,我们认为硅料的周期底部可能会在今年上半年出现,届时股价的底部也会逐渐显现。因此,现在可能是投资者以较低成本买入硅料公司的良机。尽管硅料公司并非市场反弹中最抢眼的参与者,我们更倾向于熊市思维,并考虑投资硅料的绝对安全边际。

  首先,有关今年逆变器价格趋势的判断,虽然今天的主题是硅料供需,但光伏板块的其他话题也可以一并讨论,这没有关系。在逆变器的市场上,大家最关心的是去库存完成后是否会出现价格战。

  价格下降将保持每年稳定的复合降幅在5%到10%之间,这是正常的水平。我不预见有超预期的价格下降空间,因此毛利率应该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有大幅下降的风险。这个观点有很大争议,我们每次讨论这个问题都很难达成共识。

  首先,关于逆变器价格竞争,实际上这个周期已经结束了。我回顾了逆变器的价格走势,2013年之后,随着华为进入这个市场,在2015年成为业内领导者之后,其他逆变器企业为了存活下去,就必须保证每年至少30%的成本下降,尤其是想要跟上华为的步伐。

  可以查看那几年阳光电源的年报,基本上都能看到他们声称实现了这样的成本降低。然而,价格也从一块多跌到了三毛钱左右。后来我们观察到阳光电源的迁移成本价格。在税前均价跌

  至0.23至0.24元之后,价格就再也没跌下去了。此时期阳光电源不仅没有失去市场份额,反而跟随华为的步伐持续扩大了市场份额,最终与华为合力在全球市场上侵蚀了SMA等民族品牌的市场份额。

  这段时间,市场更看重技术实力而非仅仅成本。现在每年的成本下降空间并不如过去,大概率只有10%左右,而价格降幅也只在5%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再处于一个激烈价格竞争的周期。要知道,如果一个产品已经只有两毛钱,我们难以期待它能进一步大幅降低成本。

  其次,逆变器作为电站、系统和电网之间的接口。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相比之下,其价格也显得格外突出。整个电站的稳定性和功能都集中在逆变器这一个环节。因此,追求降低成本却可能带来功能损失,这显然是不明智的。

  从2013年到2018年或2019年,具体时间我不太记得清楚,市场经历的是一个价格竞争阶段。而现在,则进入了一个以技术、品牌和渠道为竞争力的阶段。查看逆变器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可以发现,他们必须跟随行业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这并非易事。如今从300万增长到了600万,未来或许会达到700万,这就要求他们在电压、电流以及结构上都跟上行业发展。

  最后,逆变器的固有质量保证一般只有五年,远低于组件的20年,因此逆变器必须保证其稳定性。这些因素从静态行业的角度展现了逆变器的特点。

  首先是自去年二季度起,欧洲开始出现库存过剩的状况。随后销售策略便转向了一些新兴市场,如南美、北非、中东以及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并没有形成强烈的品牌依赖。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竞争自然会出现。

  从一些逆变器企业的季报来看,自去年二季度起毛利率便开始持续下降。这一趋势是由市场结构调整和激烈竞争造成的。如果预设条件是今年海外需求能增长20%,且库存将在二季度得到消化,那局势就会逆转。

  欧洲的需求将出现增长,新兴市场的竞争压力将减轻。尽管可能面临逆变器价格每年降低5%到10%的常态,但随着产品结构优化以及高毛利区域占比提升,整体影响将减轻。

  在不利市场环境下,即市场边际下降且企业库存升高时,毛利率就会受到压力。因此,如果需求节奏预判准确,毛利率的影响也就不那么令人担忧了。另外,分析经销商的态度也很关键,他们认为高库存在价格未调整时可能面临价值减损的压力,从而更倾向于维持现价。

  至于市场准入时机,则比价格战更为关键。例如隆基股份在2017年左右成功入局组件市场,而后市场集中度提升,新企业入市难度增大。在欧洲某些区域,市场已自然形成稳定的供应链,这并非仅凭价格竞争便能介入。

  当前变化的不仅是库存,更重要的是需求。欧洲市场不以价格敏感著称,因此,尽管逆变器毛利率不可能永远不降,但稳定的下降幅度将会控制在较低的比例。如果下半年出口明显恢复且库存得以消化,那么打价格战的风险应该是下降的。

  另一个问题是梳理各环节负荷情况以及库存水平的环比变化。由于没有特别公开的数据,我们难以进行准确预测,但目前的整体负荷比例肯定是相对较低的。

  总结而言,新兴市场的价格竞争不可避免,但如果能优化产品结构并确保需求预判准确,毛利率下降的影响可控。对于新兴企业而言,在成熟市场中打价格战并非唯一的市场进入方式,而市场准入时机的选择可能更为重要。

  对下一个问题,关于颗粒硅代表未来方向的观点,我认为颗粒硅在过去几年的进步非常显著,它已经成为光伏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其成本优势不容忽视,颗粒硅在价格竞争中没有被淘汰的风险,因为其成本优势具有竞争力。然而,要说颗粒硅完全替代棒状硅成为主流还为时尚早。

  目前看来,颗粒硅和棒状硅更可能长期共存,颗粒硅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比如协鑫和隆基如果能保持15%到20%的产量市场份额,再加上陕西天虹的一部分,颗粒硅的市场份额将相对稳定。

  首先,颗粒硅的成本优势并不足以完全淘汰棒状硅。如果颗粒硅要想将棒状硅挤出市场,至少需要1万元以上的成本差距,而当前的成本优势并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尤其是与棒状硅的顶尖企业相比,并未形成决定性的成本优势。

  其次,颗粒硅技术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例如隆基获得颗粒硅技术是通过收购一家外国公司,而陕西天虹则是与REC合作而来。因此,别的企业要获得同样的技术并不容易。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哪个企业能完全垄断某项光伏技术。

  第三,目前棒状硅已足以满足N型产品的需求,而硅料并没有成为瓶颈,因此也没有必要过分依赖颗粒硅。上一轮颗粒硅能够起量,主要是因为硅料价格暴涨,当时不管是颗粒硅还是其他低成本硅料,大家都愿意尝试。但现在硅料价格已经不是成本敏感因素,企业不一定都会全面转向颗粒硅。因此,颗粒硅可能会作为一种补充,和棒状硅一起被使用。

  下个问题,关于二三线企业今年是否会有高品质N型硅料出现,我认为虽然不是绝对没有,但比例肯定不高。过去扩张周期结束后,行业内曾形成了大约八九家主要企业,再加上一两家海外企业。但是扩张结束后,硅料企业可能增加到30家左右。

  其中涌现出的20多家新企业虽然有潜力。但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这些企业背后或许有强大的资本支持,或是由资深的前龙头公司高管领导,但仍有一部分企业可能会难以生存下来。而对于老牌企业而言,海外的大两家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首先,我们来具体探讨光伏和储能逆变器品牌的壁垒。目前,逆变器分销商和经销商的利润状况如何?此外,是否有与经销商交流关于对新品牌的态度?在这方面,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不同的专家。这些专家虽然来自产业前线,但其观点往往局限于特定地区的情况。

  综合来看,欧美对品牌的依赖度相对较高。例如,欧洲有SMA,美国有InterfaceSolutions这类传统品牌,它们在市场上占有可观的份额。欧美消费者对逆变器品牌的依赖形成了一种消费习惯,偏好更高端的品牌,并且由于经济能力较强,对品牌溢价的接受度较高。

  而在新兴市场,人们对品牌的依赖并不是固有的。例如,某个国家在2021年和2022年开始兴起光伏行业、当地消费者可能不了解SMA的历史和实力,因此更容易依赖性价比高的中国企业。但一旦形成这种依赖,想要打破它是相当困难的,尤其是在高端市场。

  此外,分布式市场,包括户用储能和光伏,本身就是一个竞争分散的领域。与B2B市场的熟悉面孔不同,分布式市场之间的竞争非常分散。例如,在非洲的A国家可能有激烈的竞争,而欧洲的C国家可能对此毫无感觉。

  虽然难以具体评价各品牌的壁垒,但某些区域的优势是公认的。例如,固德威和阳光电源在欧洲德语区域表现突出,锦浪在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表现强势,德业在美国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并在南美和非洲市场获得了显著的增长。阳光电源在美国大型储能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