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在绿色发展大潮中创新“突围”

发布时间: 2024-02-16 03:29:07 人气:1 来源:新闻中心

  天上飞的“神舟系列”飞船,地上跑的“和谐号”动车,海洋里游的“蛟龙一号”……都用了这家钢企生产的钢材。它就是太原钢铁集团(以下简称:太钢)。

  在“绿色发展”的大潮中,钢铁企业一直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代名词。有些钢企举步维艰,倒下了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太钢则“逆流而上”,在技术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加持下,趟出一条创新之路和绿色发展之路,反而站得更直了。

  “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源动力。”太钢技术中心不锈钢研究所一室主任李国平在这里已经工作了24年,是太钢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见证了太钢从“硬币钢”到“笔尖钢”再到“手撕钢”等特种钢材的诞生。

  2005年8月,第五套人民币1角硬币正式发行流通。铸造硬币所用的钢材正是太钢研发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核高基方位技术的不锈钢材料——太钢牌“硬币钢”,填补了中国不锈钢造币领域的空白。同时,已经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

  “诺大的中国造得了核潜艇,竟然造不出一只圆珠笔”的疑问曾流行一时。由于笔尖钢生产的基本工艺复杂,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面对我国的“笔尖难题”,2011年,太钢开始在这一领域发力。2016年9月, “笔尖钢”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笔尖钢”终于问世。据太钢营销中心主任助理郭云鹏透露,“‘笔尖钢’今年的订单量已经实现翻番。”

  “国家缺什么我们做什么。”是太钢人的信念之一。2018年4月,太钢又攻克了一项精密制造关键技术——0.02毫米宽幅超薄精密不锈带钢生产的基本工艺诞生,因其具有超薄、超平、超硬三大特点,直接用手就能撕裂,而被公众形象地称作“手撕钢”。

  “‘手撕钢’的厚度相当于只有头发丝厚度的三分之一,A4纸厚度的四分之一,以克售卖,价格堪比黄金。”

  “失败对技术人员来说是家常便饭。”李国平谈到。“手撕钢”在经历了710次试验失败,终于在第711次迎来了胜利。而“手撕钢”的开发团队是一个由14人组成的平均岁数只有33岁的年轻队伍,历时两年,攻克175个设备难题、452多个工艺难题,才有了今天比蝉翼还薄的“手撕钢”。目前,太钢是全球唯一可批量生产厚度为0.02毫米、宽度为600毫米“手撕钢”的企业,从此,我国在这一领域也不再被人“卡脖子”。

  “手撕钢”已大范围的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学工业、军工核电、新能源、高端电子、汽车、计算机、精密机加工等多个支柱行业和关键领域。

  城市与钢企的关系随时代的发展而一直在变化。作为一个被城市“包围”的钢厂,太钢已有85年历史,在这里曾经诞生了不锈钢领域多个“第一”:冶炼出我国第一炉不锈钢,轧制出我国第一张硅钢片,冶炼出我国第一炉超低碳不锈钢……在给太原这座城市带去了繁荣的同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了钢企绿色发展的一大难题。

  为了推进钢企绿色发展,太钢探索出“1125绿色发展模式”。即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个创新,实现拓展钢企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五大功能: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处理、绿色技术输出、绿化美化,以此来实现建立城市和钢厂和谐发展的“共同体”的目标。

  “作为钢厂的员工,环保就是我们的尊严,是我们的脸面。”太钢能源环保部部长助理表示,环保是钢铁企业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钢企和城市没有天然的鸿沟,一定能成为命运共同体。谢海运和他的团队也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城市和钢企协调发展。在他看来,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让钢企在城市绿色发展的大局中突围,而且,当前技术就能够解决钢厂和城市环保之间的矛盾。

  “处理“三废”就像磨豆腐,豆腐可以吃,也要吃干榨尽。”在钢铁的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对城市的空气、水资源、土壤造成污染,如何治理和循环利用“三废”是钢企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据谢海运介绍,从2008年到2013年,太钢投资了130多个亿,实施了140个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建立起废水、废气、废渣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目前,太钢吨钢综合能耗、吨钢水耗、吨钢烟粉尘排放量、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吨钢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光是一个企业的节能减排是不够的,谢海运表示,节能减排要瞄准整个钢铁行业。自2013年开始,太钢成立了专门公司,对外输出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比如冲渣水余热回收、回转窑的热回收等技术,让同行业一起来提高技术水平,来实现行业的节能减排水平的提高。

  “绿色发展是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和新的综合竞争力。”谢海运表示,绿色发展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和新的竞争力,钢企要存在竞争力,在环保上也要存在竞争力,就需要保证钢铁从生产到最终产品,每一个环节都是环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