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苏联断供南京长江大桥钢材毛主席说我们自己生产!章剑华《大江之上》选载8
发布时间: 2023-11-20 12:29:35 人气:1 来源:产品中心
原标题:揭秘 苏联断供南京长江大桥钢材,毛主席说我们自己生产!章剑华《大江之上》选载8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经受着国际国内的双重考验。自然灾害还在继续,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走向破裂。苏联方面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带走图纸和资料,中断所有合作计划。
南京长江大桥钢梁按三联三孔连续、一孔简支钢桁、主跨160米设计,由于钢梁荷载很大,只得订购苏联生产的HJ12低合金钢。
然而,苏方向中方供货时,突然要求放弃钢材可焊要求,或将长板钢改为杂尺料钢交货。这一无理做法,被我方断然拒绝,后来苏方干脆断绝了供应。
王序森十万火急,携带钢梁图纸从武汉赶到南京。到达南京下关码头后,前来接站的李家咸告诉他,梅总前两天突患中风住进了医院。王序森他们径直来到了医院。见梅总病情不轻,本不想把苏联断供钢材的事情告诉梅总,但梅总说:“你大老远赶过来,肯定有事要汇报,赶紧说吧!”
王序森无奈,只好照实说了,请示梅总怎么办。梅旸春听后非常吃惊,感到此事非同小可,焦急地对王序森说:“你赶紧去向宋局长汇报,你们最好立即到北京请示,马上拿出对策来,越快越好!”
宋次中、王序森、方秦汉赶到北京向部里汇报。部里已经知道了情况,经研究,准备从美国进口一种号称“万能用件”的特种钢,并向国务院作了报告。
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从美国进口钢材不是件小事,周总理也拿不定主意,就向毛主席作汇报。毛主席回答说:“什么万能?世界上哪有万能的,无非用途多一点罢了。这没什么神秘的,我们自己也能生产。”
周总理转达了毛主席的指示,要铁道部研究提出建议。铁道部领导在研究时,接受了物资局工程师魏维恒的建议,商请鞍山钢铁公司研制和生产大桥所需的16锰新钢材,并向国务院作了汇报。
周总理立即把鞍钢领导找到北京,当面指示道:“苏联背信弃义,我们背水一战,请你们不顾一切代价,研制生产出建造南京长江大桥所需的特种钢材!”
鞍钢无条件地接受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成立了科研攻关小组。铁道部派出了科技委主任于洲为领队的技术组来到鞍钢,大桥局也派钢梁设计负责人王序森长驻鞍钢,多方合作,边科研边试制。
钢梁是桥梁的骨架,关系到大桥质量的百年大计,对钢材的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要求很严格。当时鞍钢生产16锰钢材的成材率很低,只有15%左右,钢材的尺寸也达不到要求。新品种低合金钢的化学成分非常敏感,因此就需要反复试验,一直在改进。比如硫磷怎么控制,只能先做成锭,再轧成坯,然后检验合格不合格。不合格,找到原因,再试。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反复试验,终于生产出16锰低合金桥梁钢。
新的钢材产出了,但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梁问题并没有正真获得完全解决。如何把钢材制作成钢梁,技术上的难度也很大。铁道部把这个任务下达给了国内最大的桥梁制造厂山海关桥梁制造厂。王序森多次带领技术人员到该厂,与他们一起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攻克16锰低合金钢制造大桥钢梁梁杆的难关,研制各种切割机和特制钻头,并用自动化生产方式,加快大桥钢梁的生产进度。
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净空高度问题,反复论证,几经反复。起初铁道部与交通部的意见是不一致的。铁道部同意大桥局设计的高度20.45米,征求交通部意见时,他们则要求在26米以上,最好达到29.4米。两家意见不能统一,遂报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解决。国家建委召集有关部门及专家研究了四次,还是统一不了双方的意见。国家建委只好派出工作组到现场调查各种船只的高度,听取汉口长航局、上海海运局等有关航运部门的意见,考虑到海轮进江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水位的变化,最后确定南京长江大桥桥下通航净空高度为24米,并报国务院批准同意。
以后,王序森设计团队就按24米净空高度设计大桥钢梁,进行各项计算,绘制钢梁制作和施工图纸。此项工作已经进展了两年多,一切基本定型。
突然,又起波澜。海军和航运部门对南京长江大桥的净空高度提出不同意见,直接向国务院作了反映。周总理对此十分重视,指示铁道部把各方意见收集归纳一下,又让大桥局制作一个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模型,放置在人民大会堂。他亲自召集中央有关领导听取铁道部、海军及航运部门的负责同志汇报。
海军和航运部门分别发言,态度强硬,言辞激烈,都认为铁道部没有充分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其净空高度的确定,只考虑了施工难易,没考虑实际要;只着眼于当前,而没有着眼于长远。
针对他们的意见,宋次中作了详细的解释:“大桥的净空高度,主要是考虑到桥下海轮进江航行问题。当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铁道部与交通部、海军司令部提出26米的净空高度,后来考虑到造船发展趋势,建筑费的多少和施工的难易,并参考苏联通航河道净空的规定,觉得原定的26米是偏高的。经过三方和苏联专家共同商议,认为长江轮船即使发展到1万吨,从吃水线到舵楼再加高也不会超过18米,所以最后定的净空18米。这次南京长江大桥的净空高度问题,设计开始时就进行了充分论证,也与有关部门、学者进行过协商,国家建委专门组织过当地考验查证,最后确定为24米的净空高度,比武汉长江大桥高了6米,已经考虑到了从上海到南京至武汉长江航运船只的通行需要,而且放了较大的余量。我们根据这个净空高度完成了桥梁的全部设计,并已组织钢梁的制作生产。现在要更改大桥的净空高度没有必要,也有很大难度。”
听了各方的发言,周总理说:“长江上修建桥梁是个百年大计,既要考虑江上的交通,又要考虑江面上的通行,还要考虑到军需与战备,这必须充分地兼顾到。铁道部和大桥局,你们不能光讲难度,而要摆出不能提高的理由来。”
“领导,那我就再补充汇报一下。”宋次中站起来,对着大桥的模型说道,“其实,我们也从每个方面考虑和论证过的。至于净空高度不用提高的理由,主要有这样几条:一是长江下游两岸的地势比较平坦,大桥的通航高度每增加一米,两岸引桥就需加长500米;二是由于正桥的抬高、引桥的加长,不仅将增加桥梁的工程数量,还将增加大桥施工最困难的基础工程数量,也就会增加施工的困难而使工期延后;三是净空提高1米需要增加投资800万元,由于引桥大幅度的加长和列车爬高,铁路运营支出每年也要增加25万元的成本;四是由于大桥抬得过高,桥头两岸引线也必须随之抬高和加长,这样会给城市带来很多干扰。还有,长江里的通航能力,不光是考虑到桥,还要看长江整体的航道情况。航道深浅不一,特大型海轮进江并不一定合理,也不够现实。”
宋次中提出来的一系列理由明了充分,也站得住脚,几位分管领导都点头称是,海军和运输部门也没有再提出新的意见。
“铁道部讲清楚了,我们也听明白了。”周总理最后拍板说,“南京长江大桥的净空高度维持在24米。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大桥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这样的一个问题就这么定了,如果再有不同意见,就说是国务院定的,别人无权改变。要改变的话,一定要经过我。”
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开始设计宽度为18米、6车道,与武汉长江大桥相同。后来因为大桥建设资金实在紧缺,大桥局就把它改为15米、4车道,并提交大桥建设委员会讨论。
讨论时,宋次中、梅旸春主张改为15米。王序森、秦方汉、曹桢、李家咸等异口同声说不能改,理由是,武汉长江大桥是6车道,南京长江大桥无论如何也不能小于6车道,这与中国自力更生所建的大桥气魄不相匹配,也与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地位不相适应。
其实,宋次中、梅旸春的心里也很矛盾,他们何尝不想搞6车道呢?但是资金不允许啊!
就在宋次中、梅旸春感到为难时,南京市副市长刘树勋发言说:“从道理上讲,从我们的愿望上讲,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宽度应当是18米、6车道。但是,现在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如此严峻,资金那么紧缺,能节约只能尽量节约,先把大桥建起来。从目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情况去看,4车道也能满足实际交通的需要。再说大桥的宽度与大桥的高度不一样,大桥的高度一旦定了就无补救的办法,而大桥宽度能够最终靠新建大桥来弥补。以后经济发展了,有钱了,我们还可以在长江上建更多的桥,来满足经济和交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建议从省求简,就搞4车道就可以了。”
刘树勋既是领导又是专家,既能代表南京市,又能作为大桥建设委员会一员表达意见。他说了,大家也就同意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