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08-23 12:14:16 人气:1 来源:球王会-案例
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作为中国最著名、最能影响决策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经济学领域著述等身,思想与时俱进;他是学界泰斗,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锋。
2005年,景柱考入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全日制博士后,师从厉以宁教授。那一年,厉老师75岁,景柱39岁,从此结下了一生的师生情谊。
厉老师曾亲自为景柱的著作《行者》《问道》撰序,并称“景柱是我的优秀学生之一”。
2010年,景柱和女儿景博陪同八十高龄的厉以宁教授出访俄罗斯。首访之日,老师就给他布置作业,要求第二天早上七点交卷,并一大早起来给他批改作业。景柱感叹“大师持戒进取,苦若行僧,耄耋之年没有丝毫放松”。
2018年,厉以宁老师88岁,春节到海南过年,住在红燕堂酒店。期间,他亲自为海马集团全体高管授课,这是厉老师一生中讲的最后一堂课。那一年,恰逢海马成立30周年,厉以宁教授欣然为海马集团手书寄语:“遥看一色海天处,正是轻舟破浪时。”
2018年春节过后,厉老师回京不久就住院了。之后在医院度过了三年疫情,直到去世,也没有离开医院一天。
“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是他坚守的治学精神与态度;“化身红烛守书斋,照见窗前桃李已成材”,是他作为师者的情怀与写照。
景柱曾深情缅怀师恩写下《师爱无疆》《与厉以宁老师二三事》,如今读来,大师风范,跃然纸上。后文附景柱著作《问道》后记《师之大者》,缅怀一代大师,经邦济世,厚德笃行。
当年我参加高考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数学系,那年北大在河南招生12名,我不幸未能如愿。大学毕业时又赶上一个如火如荼的改革年代,十万大学生闯海南,我就是这里面一员。
人虽到了海南,根却留在大学,继续深造一直是我四十岁之前生活中的重中之重。湖南大学全职博士毕业后,有幸考入了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工作站。当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和国家人事部人才司的调档函时,我确实欣喜若狂。这不仅因为我圆了北大梦,而且还因为投入自己深深崇敬的厉老师门下。
老师和我商定的研究课题是“中国民营汽车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研究”。这个课题的显性主题词是:民营、汽车、前景;隐性主题词却是:充分竞争、支柱行业、环境友好。我在汽车行业搞产学研三结合二十年,但对老师的要求心中无数,课题研究一度陷入了迷茫混乱状态。
作为学界泰斗,老师博大精深,他浩瀚如海的学问功底显然在经济学之外,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天下文章、做千秋学业。老师的几十部著作我未能一一领会,但有几部对我影响很大。一是老师三十年前同秦宛顺老师合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至今仍放手头作为参考 ;二是《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这是老师和他的几位弟子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和路径进行的战略研究,所圈所点均得到以后的实践验证,其眼光之深邃、思想之前瞻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三是《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一部经济史巨著,却能深入浅出,以散文般的语言表述, 让读者朗朗上口、爱不释手 ;四是《论民营经济》,对我国民营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辨析,用经济学思想对新生、复杂的现象进行了归纳和科学定性,为后人的研究引路。
在老师的经济学思想启迪下,我的研究课题逐渐明确了思路,具体章节老师又多次对我当面指导并组织同学们研讨,确立了以下基本观点:
一是股份制是民营汽车公司发展的重要平台。这不仅促进了非公有制企业由家族化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也解决了非公有制企业普遍遇到的融资难问题。对此,我有切身体会。正是通过长期资金市场,才使海马渡过了创业初期的艰难阶段,有了今天施展拳脚的机会。
二是从股权控制度、品牌权属、知识产权、战术收益和战略收益五个维度对自主品牌进行了定义性研究。纠正了行业和经济领域中自主品牌概念模糊不清、鱼目混珠的混乱现象,使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得以更加科学地贯彻执行。
三是提出了自主品牌“开放合作、学习创新、自主多赢”的行业科学发展观。开放与自主是一个大国应有的国际形象,但开放不是放开,自主不是自我封闭。在开放中积极合作,在合作中认真学习,在学习中消化创新,在创新中沉淀自主,在自主中取得多赢。这才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科学发展观。
四是研究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全世界汽车产业格局的影响。作为汽车企业,除了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之外, 更重要的是实行企业文化战略下的人才战略。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通用、福特等著名企业都岌岌可危,一个主要的因素是频繁使用职业经理人,使企业战略得不到延续。而大众、丰田巍然不动,一个主要的因素是慎用职业经理人。一帮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即使笨点,不断的艰苦奋斗也终有大成。老师曾经讲过,“同甘靠制度,共苦靠认同”。不同的企业文化战略导致不同的人才战略,最后导致两种完全相反的企业战略结局。
以上一些观点得到了汽车行业的广泛认可,也验证了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实践。我的论文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博士后论坛上宣讲并被收录,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厉老师弟子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景柱参加厉以宁教授从教60周年庆祝活动(从左至右:光华金李教授、泰康陈东升、中房孟晓苏、海马景柱、万科郁亮)
作为一名经济学教授,老师巨大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他创立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非均衡中国经济学说虽经实践验证为正确的,但仍然常受指责和无端中伤。对此,老师总以“烦恼皆因缘未尽,心宽无处不桃源”而坦然处之。
老师和师母几十年走来,雨雪风霜,相濡以沫,更是我们这些弟子学习的榜样。每有疑惑不解之事,常到老师家中求教,两位老人对学生的关心和指点,只能用“师爱无疆”来表述。
受老师的学术精神影响,我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一等奖,并得到了多项国家级的荣誉。离开北大后,我调回湖大任教,参加建设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继续追随老师的学术精神,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认真工作教学,培养博士生,推进新学科建设。
每次回到老师身边,总会得到一份学问收获和一份家庭厚爱,至今我一直深深地感受着老师诲人不倦的爱心。让我再一次引用本文的标题来感谢老师:师爱无疆!
2010年,陪八十高龄的厉以宁老师出访圣彼得堡。首访之日,晚十点才安顿下来。休息前,老师布置了一篇作业,要求第二天早上七点交卷,人困马乏的我写了个半夜。次日按时交卷时,老人家已经起床工作两个多小时了。八点早餐时,他又修改完毕了。大师持戒进取,苦若行僧,耄耋之年没有丝毫放松。
光华求学期间,有一年我的中期报告没能如期完成,被北大人事处扣了工资。当时向老师求情,老师说:“不按时交作业就应该扣工资。”
毕业后,常回北大老师家问道解惑。若赶上饭点,总被留下吃饭,但更多是到马路对面的东北人饭店啃猪蹄。每到此时,师傅啃着猪蹄,徒弟问道天下。
有一段时间,小女也常来老师家求学蹭饭。父女一门在北大,同时、同校、同师、同学、同蹭饭,幸莫大焉!
也许有的人敷衍了事,也许有的人草草看过,点头一句“不错”,转头就忘。而手边的这份“作业”,逐字逐句修订,平仄处点点标红,厚厚一摞书稿细细修改过,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这份“作业”是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的新书《问道》,修改者是他的老师,85岁的学界泰斗厉以宁先生。
人生中,我们遇到过太多的“得过且过”,碰到过太多的“差不多就行”。这份不被“放过”的作业背后,有着怎样一位先生?凝聚着怎样的师生情?
2015年11月22日,恰逢北京大学为厉以宁教授举行从教60周年的庆祝活动。赴京参加活动的学生景柱,带着他在近四年产学研实践中写下的《问道》书稿,拜请厉老师批改和撰序。
厉以宁教授出了名的严格认真,不会对任何学生的作业“开后门”和“网开一面”。这本书稿也不例外,厉老师并未草草看过了事,他嘱景柱把书稿留下,他要仔细看过才能给意见。
11月24日,他给景柱打来电话,把自己的意见一一表述,并嘱他让专人来取序言和批改后的书稿。
当拿到厉以宁教授批改的手稿后,所有人都被震撼了。8万多字的书稿,不少篇章他细审斟酌,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特别是诗词部分,他用红笔逐字逐句修订。诗词讲意境韵致,他把每首诗词的平仄都标出,误用的韵脚他一一注明。
看到凝结着耄耋老人心血的书稿后,景柱久久无话,感叹“师生情深”。“85岁的老师,还在给50岁的学生改作业。老人家提醒我要有自知之明,是希望我得更加向上,再长点学问。不努力进取,如何向老爷子交代呀!”
景柱曾作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带有多名博士。无论在海马还是湖大,他素以严谨、极致闻名。平时每篇文章,至少修改三稿以上,至臻至善。公文中有任何一个文法错误,都逃不出他的法眼,要打回重改。可在老师那里,他依然是个被提醒的学生。
师道之存,无亲无惧;治学之境,惟真惟实。如厉以宁教授的一位著名弟子写道:“在北大,学生与先生所具有的某种平等关系,是基于对知识的尊重,对真理的崇尚。面对知识与真理,无所谓个人的体面和尊严。这也能说是一种师道。”
厉以宁教授从教60周年庆祝活动,在建于1926年的北大办公楼礼堂举行。这里是北大最重要的聚会场所,外国政要访问北大发表演讲都在此进行。
当日燕园素裹银装,红楼飘絮飞雪,不少师生冒雪在燕园迎候厉以宁教授。逼人寒气中,这一场庆祝活动没过多致辞感谢,没有赘言各方道贺,以最朴素的学术研讨会的方式进行。
厉以宁教授的演讲主题是——中国双重转型之路为发展经济学增添了什么?和往常一样,没有自我介绍、没有开场白,他以直入主题的方式开始演讲,而这也是“厉式授课”的独特韵致。
30钟的演讲,厉以宁分析了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形势,并对中国的双重转型之路提出了建议。厉以宁说,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经济提高速度下来,有3%的增长就很不错了。中国现在保持6%到7%的中快速地增长,所以中国下一步要注意三件事:一是要全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扩大消费比重;二是绝别忘记中国工业化尚未实现;三是中国的农业大有发展前途。
在演讲中,厉以宁还讲到了他在贵州毕节考察调研的体会,并提出了他对当下民间资本隐蔽地下状况的隐忧。一位85岁的耄耋老人,仍在为国计民生提出洞见思考,为经济发展调研奔走,拳拳之心,感人至深。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致辞中,为厉教授送上亲撰的一副对联:“书生一介,甲子一轮,立言立功,殚精竭虑,问计民瘼国运,策策皆厉;桃李满园,栋梁满堂,亦文亦诗,呕心沥血,嘉惠士子学林,字字以宁。”
他一直坚持每天早晨6点起床,写1200字的学术笔记,一个月3.6万字,每年超过40万字。他直言,经济学要学活,要有实践。从教60年,厉以宁仍在坚持用脚丈量社会,他走遍了全国所有省区市和大部分地级市。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学者们也赶上一个好时代,授课和演讲慢慢的变多。一些所谓的学者乐于串场表演,场场老调重弹,观点和思维陈旧,不能提供多少精神营养;一些人疲于拿课题和规划,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考察,要么一份PPT打天下,要么请学生代劳、物不所值。
而厉以宁教授对听众有最基本尊重,对学术心存敬畏之心。他每次发言都精心准备,几经多番打磨和修改。他不会空乏说教,许多思考都从他在各地的考察实践中而来,甚至当下社会出现的新世相,都被他敏锐捕捉到。
师道传承,与老师的风格一致,景柱从不串场,不敷衍任何演讲。要么谢绝,凡参加,必认真准备;凡讲,必让听者有所得。每次他的演讲,都有“干货”。2015年的一个论坛,他为了得出中国经济走势的数理分析,用一周时间统计分析了过去30年的中国GDP与增速、财政收入与增速、出口额与增速、M2与增速等11组数据,总结规律与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用数据说话,靠实据服人,下笨功夫,从不应付,是他的一贯作风。
此也深受老师影响。在《与厉以宁老师二三事》一文中,景柱回忆了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段往事。2010年,他陪八十高龄的厉以宁老师出访圣彼得堡,首访之日,晚十点才算安顿下来。休息前,老师布置了一篇作业,要求第二天早上七点交卷,人困马乏的他写了个半夜。次日早七点交卷时,老人家已经起床工作两个多小时了;八点钟早餐时,他又修改完毕了。对学生严,首先对自己严,耄耋之年没有丝毫放松。
“老话讲,名师出高徒。我非高徒,但天下名师非严师,也许出不了高徒。”景柱说。
当日,厉老师和夫人何玉春留他一起吃晚饭。下雪路滑,晚饭就定在北大家属院门外一家叫“红辣子”的湖南小饭店。
一起用餐的还有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颜延龄,厉老师的两位年轻研究生等。笔者作为工作人员,随景柱先生一起,也跟着入席。
这是一个家常小饭店,门面普通,没有豪华装修,桌台不过十几张。“厉老师常来,服务员都认识他。”店员骄傲地说。
晚饭极家常,点的都是特色小菜。厉老师和夫人没有一点架子,招呼每个人入席落座,让大家“多吃点”。上到厉老师喜爱的酱鸭头和酱油炒饭,他不忘提醒任何一个人都尝一尝。
学业上要求严格,生活里却慈爱关怀。饭桌上没有身份差别,也没有觥筹交错,有的只是师生间的情谊,脉脉流动。
用餐结束,大家有些菜没有吃完,厉老师嘱咐学生别浪费,并看着服务员装进打包盒,一一带上,他才放心。出门时,他还不忘问随行的司机和工作人员有没有吃好。
师,要传道、授业、解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师者必须“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
先生是我们和天地、真理之间的那个人。因为他们,知道了天高地厚,知道了法礼规则,知道了敬畏止行。先生们为国传承与担当,以弱身御乱世,对学生满腔热血,提供学问坐标系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
曾几何时,敷衍成为应酬规则,真实成为时代“稀缺”。厉以宁先生无浮华言辞,惟真善而从,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成一代大师。而景柱身上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如师所承。千百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于此。
佛家有一种说法叫“传灯”。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传灯录》,自前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一千七百零一人,祖祖相授。有这样的先生,以法传人,有这样的弟子,联芳续焰,犹如传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