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08-29 22:27:24 人气:1 来源:常见问题
在隆重举行的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郭东明从国家主席的手中郑重地接过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证书。由此,在辽宁省的所有高校中,大连理工大学实现了这一奖项零的突破。
取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郭东明凭借的是“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的科技成果。而在这背后,则是他和他的研究团队12年的拼搏与求索。
1977年的冬天,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考生,郭东明踏进了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的校门,选择了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专业就读。1984年,郭东明留校任教,继而在职攻读博士。在这所素以学风严谨著称的全国重点大学,郭东明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知识功底,并显露出良好的科研潜质。
1992年3月,郭东明获得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工学博士学位,进入特种及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数字化设计制造研究领域。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郭东明把目光投向了对复杂曲面精密加工与测量方法的研究上。
复杂曲面的精密加工与测量,在国家经济建设,尤其是机械工程领域有极广泛的应用。在过去,常规的制造方法是按图纸的几何尺寸加工,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一方面复杂曲面的形状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零件的性能要求也慢慢变得高。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据几何尺寸加工零件,对于性能要求特别高的零件,往往无法产生好的效果,也不尽科学。
在没有任何现成的东西可供参考的情况下,第一个吃螃蟹是需要勇气的。郭东明教授带领研究人员在充分调研、反复实验的基础上,首先颠覆了以往的加工测量办法,提出了直接测量复杂曲面薄壁零件壁厚的新原理,发明了复杂曲面零件几何厚度及外廓形测量仪,攻克了三坐标测量机等不足以满足其精密测量要求的堡垒。
这一闪耀着创新亮点的研究成果,一出笼就引起了机械工程界的关注。2001年,该成果获得全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此后,郭东明的研究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与研究团队的同事们一起,他又完成了一系列工艺与成套设备的发明和研制,这些成果均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我国重大工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了重大装备的制造能力和水平。
作为回报,郭东明先后被选拔为辽宁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辽宁省高校拔尖人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获得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等一系列荣誉。最近,他的一个项目刚刚入选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这也是大连理工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此殊荣。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郭东明从不曾有过懈怠和满足。从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系主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直至担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他基本上没有过休息日的概念。
熟悉郭东明的人都会对他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心生钦佩。作为与他共同打拼了二十几年的同事,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贾振元对此印象非常深刻。为了做课题,郭东明经常一干就是大半夜。贾振元每每刚从实验室回来睡下,说不准一个电话打来,准是郭东明又有了什么新想法、新问题。两人“挑灯夜战”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门卫则被这些人的拼命劲折腾得连连叫苦,笑称他们是干活不要命的“疯子”。
郭东明常说,不论大小项目,没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不管碰到什么样的难题,他都会鼓励大家别灰心、别放弃。课题组的老师和研究生们在晚上,甚至在后半夜收到郭东明探讨学术问题或修改论文、评审材料的邮件,一点都不奇怪。找专家谈项目,他可以不厌其烦地陈述新的思路和方案,直到对方心悦诚服。那股韧劲,行内的不少专家都有领教。
凭着这股吃苦的劲头,郭东明也在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一次,抚顺的一个项目需要从大连将特殊钢材和管料送过去。郭东明亲自押车,抵达目的地时,已经是半夜了。工人们谁也没想到这位“押车员”竟然是大连理工大学的老师。在大连机床厂搞齿轮定量冷精挤加工机床时,由于团队人手少,他与课题组人员吃住在厂里,冷了困了,就身穿棉大衣靠在暖气上眯一会儿,需要时随叫随到。
十几年来,郭东明发表论文180余篇,发明专利成果9项,主持完成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40余项国家及省市和企业委托项目。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三成果人)。
“做学问也好,做事情也罢,首先要做一个高尚的人。”郭东明时常用这句话作为自勉,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郭东明的团队中,成员自身能力都很强,但就是愿意死心塌地跟他干,大家看好的是他的人格魅力。“我非常敬佩他的精神、他的人格、他的工作作风。与郭东明合作让我感到心情愉快,甘愿一直做他的助手。”贾振元的话也代表了小组成员的心声。
1999年,大连理工大学承担了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CAD工程建设项目,这一个项目涉及到5个院系、多个学科。为把这一个项目做好,扩大学校的影响力,郭东明亲自协调,组织起跨院系由多位知名教授组成的课题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郭东明说了一句让大家意想不到的话:“我只负责组织大家把项目做好,一分钱不要,成果不挂名。”
在他的协调下,项目仅用两年时间就顺利完成,并得到了厂方的高度评价。最后总结时,大家一致要求郭东明挂名拿钱,他却一口回绝了:“我要说话算数,钱不能要,名不能挂。”最终,他还是只做了一回“没名没钱”的负责人。
郭东明不以领导自居,更多是以学术带头人的角色出现。很多大的项目都要亲自联系、论证、写申请书,但项目做完分奖金时,总是主动要求拿最少的钱。在他的影响下,多年来,团队20多人从未在名利上发生过争执。
作为团队负责人,郭东明关心着每一个成员。生活上不管谁遇到困难,郭东明都会想办法帮助解决。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孙宝元生病住院期间,郭东明即使工作再忙也时常抽空去医院探望。在孙宝元去世的当天,郭东明也成为了他生前见到的最后一位同事。
在郭东明的带领下,他的团队不断成长壮大。发展到今天,团队已有21位教师。除此以外还有在读的博士研究生52人、硕士研究生130余人。到目前为止,团队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课题等累计40余项,在研科研项目总经费超过1000多万元。
郭东明教授带领团队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课题组成员:左起为王永青、贾振元、郭东明、康仁科、宋贤君)。
从最初的科研能手,到成为国内机械制造学科领域颇具声望的领军人物,郭东明带起的是一支逐步成熟的队伍,推动着大连理工大学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2007年初,郭东明敏锐地发现并提出要在我国率先开展核主泵制造技术的研究,经过一系列的策划组织,郭东明将他带领的团队和学校4个院系的有关教师联合,围绕“核主泵制造”形成一个项目组,并吸收国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和企业的有关教师,通过无数次的研讨,完成了“核主泵制造基础科学问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973”项目)的建议和申请,并于2008年一举获得国家“973”项目的批准,实现了我校“973”首席单位零的突破。
郭东明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奠定了他“领军者”的地位,他也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同。2001年,由郭东明发起和倡导的全国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联席会议首次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目前已发展成为每年召开一次的机系列研讨会,成员也从最初只限于有一级学科的20多所高校,发展到现在的150多所高校,成为了高校机械行业顶级规模的聚会。郭东明也得到了大家的拥戴,多次担任大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教司等有关部门对联席会给予充分肯定,为大连理工大学赢得了声望。
在国际学术舞台上,郭东明的表现同样活跃。2006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联合举办国际机械工程大会,郭东明担任大会主席并主持会议。他在制造领域很多国际会议中被邀请担任职务,并多次主持过国际和区域性学术会议,也与诸多国外知名学者保持着学术联系。一些国外大学教师慕名而来,与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包括聘请“海天学者”、研究生交流互派联合培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