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11-26 04:37:59 人气:1 来源:行业新闻
12月19日,石化机械隆重召开“践行石油精神,打造大国重器”先进事迹报告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谢永金出席报告会,就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推动公司可持续高水平发展作了讲话。
谢永金指出,石化机械在抗日烽火中诞生,与共和国同血脉,和改革开放共奋进,红色基因、石油底蕴、创新创造精神是独特的标志和鲜明的品格。
八十年风雨兼程,一路上披荆斩棘,石油师、钻头连、胡杨魂,我们血液中流淌的是敢打敢拼的基因,骨子里铭刻的是能战能胜的灵魂,在举手投足间诠释着国之重器的荣光,这是石油精神、石化传统在石化机械的生动实践,照亮了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
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创造价值为主线的核心理念,建立保护先进、淘汰落后的导向。
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倡导简单高效的工作流程,在企业内部营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不能辜负上级领导的期望,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在精神面貌上大变样,在技术创新上大突破,在激发活力动力上大提升,争当勘探开发的主力军,不断的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单项冠军,打造百亿企业。
谢永金强调,只有公司收入规模迈上百亿元新台阶,才可以更好的回报全体职工,回报投资者,回报社会。一定要坚定信心跟党走,拼搏奋进创未来,在奋斗“十四五”,跨越新征程中,大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中国梦之石化机械新篇章,向建党100周年献厚礼。
林彦兵主持报告会,他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传达谢永金同志讲话要求,组织全体员工深入学习,大力开展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在企业内部营造学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结合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把践行石油精神转化为培育单项冠军、打造百亿企业的强大动力,奋力开创石化机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局面。
大家好!我叫孙野,今年 29 岁,是四机公司的一名数控车工。我汇报的题目是《立足岗位誓争先做新时代石油精神传承 人》。
2012 年 7 月,我从中国石化青年拔尖技能人才培训班结业, 进入四机公司高压流体管汇厂工作。工作不满一个月,单位就推荐我参加湖北省华中杯数控技能大赛。集训是残酷的,20 人中只有 3 人可以到武汉参加比赛。虽然是机械专业出身,但面对陌生的华中数控系统和电脑编程传输 软件,没有重大赛事参赛经验的我可谓一片茫然、困难重重。“班组把我推出来,组织把我送出来,给了一个好平台,我没理由不努力。”我在心里暗暗给自己打气。为尽快进入状态,连续 2 个月,我天不亮就起床,晚上转钟了才睡,背理论,练实操。为了更好的提高速度,我和集训人员进行 PK 赛,从理论到实际,拿表计时,用手机全程录像,然后一遍遍仔细回看,从中寻找不足进行改进。9 月底,我过关斩将,如愿参加了湖北省华中杯数控技能大赛。决赛中,我仔细查看图纸,拟定工艺,快速操作机床加工考件。但是,意想不到的情况还是发生了,设备突然故障停机。组委会通知我,要么现在就离开现场,放弃比赛;要么在考场内等待,6 个小时第一组比赛结束后,随第二组参赛。是离开还是留下,我坚定选择了后者。下午两点,比赛重新开始,我顶着压力,背水一战,经过 6 个多小时的鏖战,最终获得银奖。首战告捷,回到岗位,在同事们的掌声和祝福声中,我深切感受到,离开了组织的信任与培养,离开了数控这个工作平台, 我进不了集训班,不可能到武汉参加比赛,更不可能获奖。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将自己的奋斗目标锁定在数控加工领 域,持之以恒深钻下去,做出我们这一代石油工人应有的作为。
2015 年,我冲“金”成功,夺得了湖北省职业技能大赛数控车工第一名。此后,又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石化技术能手、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2019年,我站上了百名“荆楚工匠”领奖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坚信,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十三五”以来,四机公司高压流体管汇产品线逐步扩大, 形成了公称通径1 英寸~5 英寸、压力等级 35 兆帕~175 兆帕的 旋塞阀、活动弯头等 12 大类系列高压管件产品。我对新产品、 新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全力投入其中,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有一份喜悦和成就感。一次,“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产品 PR2 级旋塞阀空间曲面加工受阻,当时就有人提出来,寻找外面力量帮助。我清楚地记得,外协单位来了几家,要价一家比一家高。按理说,既然你能干,拿了钱,就应当传点真经吧?没想到人家根本就不搭理我们。“核心加工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条件要干,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那一段时间,我和技术人员一起蹲守在现场,研究制定加工方案,制作工装夹具,反复试制加工,在大家的通力配合下,试制工作提前一周完成,加工成本只有外协厂商报价的一半。技术就这样,不钻研不掌握,就得受人制约。近年来,我先后承担 175 兆帕活动弯头、石化机械重点课题水下连接器部件等 20 余项新产品试制任务,参与的105 兆帕法 兰式数据头加工工艺改进,产品一次试压合格从不到 30%提高到 95%以上。我坚信,实现梦想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只要始终如一地坚守梦想、持之以恒地为梦想而奋斗,梦终终能成为现实。
我是江苏宿迁人,家中独子,父母一直希望我留在身边。当初一起分到四机公司的10 名同学,有好几个返回江苏工作。我和爱人同班同学杨苏芹却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了下来,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我深知,是石化机械培养了我,是四机公司给了事创业的舞台和机遇,我的成绩和荣誉不是属于个人,而是属于企业、属于团队,离开石化机械,离开四机公司,不忍、不舍, 更不愿。“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 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绝不是空洞的口号。为了安心工作,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放在江苏老家由父母 照看,两岁多了,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今年 4 月,母亲带孩子外出时遭遇严重车祸,24 根肋骨骨折17根。当我赶回老家,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母亲,我这个很少流泪的硬汉子,眼泪刷刷地往下流,为自己这么多年没能照顾好 双亲、孩子而感到自责。当时正值“百日攻坚创效”行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病床前照顾母亲 20 多天后,我和爱人就踏上了返回荆州的动车。不得已,父亲关掉了经营多年的餐馆,只身一人照顾母亲,孩子则交给亲戚代为照看。回到岗位,我和同事们全身心投入到攻坚创效行动之中,常常为加工再提高一个“丝”,加工时间再缩短一秒,综合加工成 本再下降一个百分点,而不断研究琢磨、尝试改进。从“百日攻坚创效”到“持续攻坚创效”,6 个月时间,在我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高压流体管汇厂生产产值同比增长 74%,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令我终身难忘的是,今年 7 月,我光荣地 加入了中国。时光飞逝,我伴随着四机公司的发展壮大而成长,沐浴着组织的关爱温暖而成才。今后,我将在本职岗位发挥好劳模示范作用,刻苦钻研技术,努力传授技能,使自己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石油工人,在 石化机械打造百亿企业中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四机公司退休干部张利全同志深情回顾了石油精神、石化传统在石化机械的传承故事。
我叫张利全,是四机公司的一名退休干部,今年 61 岁。我出生在四机医院,入学在四机学校,工作在四机公司,退休在四机社区。2015 年 5 月中旬,我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大三线》摄制组采访时说过:“我从出生到死,一辈子都不离开四机厂”。我的父辈、本人和我的孩子,我们一家三代人都以四机为家, 都为四机服务,都与它共经风雨、同沐阳光,见证成长,共享荣耀。今天的会议主题是践行石油精神,打造大国重器。我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体会和所见所闻,与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四机公司的石油石化血脉,以及石油精神、石化传统在四机公司的传承故事。1941 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沿海对外口岸被日军封锁,从国外进口的石油器材,只能从缅甸、印度转运到昆明, 然后再运送到玉门。为保障千里运输线上运输车辆的正常行驶, 兰州区汽车修理所应运而生,这就是四机公司的雏形。四机公司 80 年沧桑变迁的发展史,是一部高举旗帜,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是无私奉献的报国史、敢为人先的创新史、爱党兴党的光荣史, 更是一部石油精神、石化传统的传承史。栉风沐雨80 年,石油精神、石化传统,像一泓清泉,滋润四机人的精神家园;像一座丰碑,屹立在我们每一位四机人的心中。80 年来,一代一代四机人时刻铭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与忠诚担当,以“苦干实干、精细严谨、创新超越、家国情怀”的意志、品格、作风和胸襟,不断为石油精神、石化传统赋予时代内涵,刻下时代烙印。“为石油而生,为石油而动,为石油而战”,“自觉服从服务 国家战略”、“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这些石油精神、石化传统无声 地融化渗透在一代又一代四机人的血液中、骨髓里。薪火相传 80 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下面,就让我们从四机人的故事中来感受石油精神、石化传统的内涵。
今年是四机公司从甘肃敦煌搬迁到湖北荆州 50 周年。1970 年,为了响应毛主席、党中央“要搞好三线建设”的号召,四机公司从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迁徙到湖北荆州,参加十万人马的“五七油田大会战”。当时物资极度短缺,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处于“五无”状态:企业无厂房、职工无住房、生产无设备、工作无工具、生活无口粮。1970 年元旦凌晨 1 点,四机公司第一批 1000 多名搬迁人员赶到沙市码头后,就连夜被安排到湖北省林业学校、荆州地区党校和江陵县农业机械学校的教室里住宿。随着搬迁人员陆续增加,在当地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大部分职工家属又分散住到了当时的江陵县六个公社几十个生产队的农户 家。我家就住在一户姓芦的农民家中。全家三代六口人住在10 平方米的两个小隔间里。当时,由于国外技术封锁不能进口大型载重车,国内又无相关制造技术,全国各油田井队搬家转场困难重重。面对国家需要、 石油会战需要,老一辈四机人发扬“苦干实干、三老四严、艰苦创业”的石油精神,组织职工从厂区步行到 20 公里外的沙市码头扛回竹杆、芦席等材料盖厂房。在四面透风的芦席棚里绘制图 纸、安装设备、自制工具、技术攻关,开始了“芦席棚里造汽车”的时代。大梁是载重车的脊梁。70 年代没有现代化的加工设施,大梁板材校正全靠人工用榔头一下一下地使劲敲打,钢与铁的激烈 碰撞中,不仅需要力量,也需要技巧。张玉海是大梁班的班长, 他使用的榔头比其他人的都要大一些、重一些,最重的一把有 16 斤,这样干活更快,同时也要付出更大的体力。有人给张玉海做过统计,他用 19 年完成了 28 年零 5 个月的工作量,被称为 “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出手过得硬,件件产品优良,被授予全国能源工业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带领的班组被评为全国先进班组,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在夜以继日的奋战中,四机人仅用 200 多天就制造出了 12 台 12 吨的“五七牌”载重柴油车,创造了当年搬迁、当年投产、 当年造车的历史,不仅有力支援了油田大会战,也填补了我国载重 10 吨以上大型柴油车生产的空白。日复一日的劳累,使张玉海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工间常年震耳欲聋的敲击声,也使得他的听力越来越差,但他从不后悔、从不抱怨。“几把榔头敲大梁” 的故事也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石化第二届“感动石化”人物,吴汉川已在压裂装备领域耕耘了 30 多年,年过花甲仍然奋战在工程作业一线,从装备进口到出口,从跟跑到并跑, 从常规到非常规,从制造到服务一体化,吴汉川数十年如一日致力创新创造,四机公司取得了 85 个压裂技术国家专利。今年 5 月 15 日,2020CIPPE(北京石油展会)线上展会,吴 汉川在涪陵现场出镜,向全国网友展示石化机械电动压裂装备应用情况。无论是研发技术、生产制造,还是现场应用、市场推广, 哪里有需要吴汉川就出现在哪里。产品设计开发阶段,每一个方案、每一张图纸,他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详细审核并提出意见。商品市场推广时期,他和小组成员顶严寒、冒酷暑,从新疆到大庆,从江汉到华东,从涪陵到南川,一次次沟通交流,一次次屡败屡战,从不轻言放弃。他说:“电动压裂是国家项目,如果我们不研发推广好,怎么对得起国家投资?怎么对得起公司信任?怎么对得起小组成员?即使退休了,我也脸上无光”。为使电动压裂装备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尽快地“爬起来” “站起来”“强起来”,吴汉川和小组成员使命必达、勇往直前。今年除夕夜前夕,12 台 60000 水马力机组整齐摆放到华东 211 平台,正当他们准备大干一场时,甲方以全电动压裂安全风险大为由,要求撤场,反复做工作无果。蹲坐在井场对面的山头上, 看着自己的设备像无家可归的孩子一般,吴汉川和项目团队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这里倾注了他们太多的心血和期待。疫情停工期间,四机公司多次召开视频对接会,研究怎么样打好翻身仗,上上下下齐心协力想办法。一段时间,刚30出头的项目部技术员肖勇一头乌发竟然开始花白,妻子心疼地说:“不愁吃、不愁穿,这么拼,书本里才能看得到的铁人呀。” 3 月 16 日,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四机公司电动压裂第 一梯队成员到达焦石,与用户进行先期接洽;4月8日,武汉解封首日,四机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带领第二梯队人员到达一线,详 细对接具体实施工程的方案;4月22日,40台套大型设备,58 名一线员工翻山越岭、横跨千里,全部到位。5月1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全电动压裂施工真正开始,吴汉川和项目部成员吃住在井场,24 小时连班干,沉着冷静、果断处置,压裂施工一气呵成。截至6月4日,100 段全电动压裂施工圆满完成,创国内页岩气单井单日压裂 7 段、配置电动压裂设备数量最多、种类最多等多项新纪录,提速提效 70%, 达到北美领先水平,工程方、页岩气公司专程送来祝贺和感谢。截止目前,项目部累计完成压裂施工 310 多段,12 月 13 日创下 单日压裂 9 段新纪录,创效增效价值初显。从张玉海到吴汉川,他们的事迹,闪耀着石油精神、石化传 统的时代光辉。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担当、特别能进取、特别能创新”的四机精神,是石油精神、石化传统的生动诠释和鲜活实践,是四机公司80 年砥砺前行的永恒动力和不竭源泉。
传承,是最好的致敬。如今,自觉践行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在 70 后、80 后、90 后新一代四机人中蔚成风气。先后涌现出了全国技术能手、中国石化和湖北省“技能大师”权海峰, 湖北省“首席技师”董兴望,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享受者彭太峰、 屈晓红等一大批素质过硬、品行端正、技能超群的青年才俊。前不久,年仅 29 岁的孙野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党中央、国务院 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的崇高荣誉。光辉事业后继有人,这是我们老同志最欣慰、最开心的事情。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心, 我将尽己所能,努力当好石油精神、石化传统的信仰者,传播者, 为石化机械打造百亿企业充分的发挥余热、贡献智慧力量!衷心祝愿石化机械蒸蒸日上、四机公司基业长青!诚挚祝福在座的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兴旺!
江钻公司销售公司川渝大区经理王斌讲述了销售团队克服新冠疫情,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石油精神,开拓市场的故事。
我是江钻销售公司川渝大区经理王斌,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哪里有需要就战斗在哪里》。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国际油价低位徘徊,给市场开拓带来了严峻考验。面对困难,我们坚持目标不降、力度不减,全力保障市场需求;加强管理,稳扎稳打,全方面提升服务能力。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彻底打乱了工作节奏。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地”,川渝有着国内最大的页岩气产建区,涪陵、川南两个工区的钻井施工必须正常运行。然而,受疫情影响,国内绝大多数钻头钻具厂商都难以提供正常的服务。面对封城、封路,我们现场也仅有3名员工,生产和服务都难以为继。怎么办?大年初一,我组织9名外省员工召开视频会,大家一起商讨对策,开启了艰辛的逆行之路。
涪陵站站长蔡磊家在四川仪陇,大年初二就开始办理重返焦石的手续。连续几次驾车出行,都因为防疫政策调整,半路被拦了回来。老父亲不放心,每次出门都陪同护送。正月初八,终于等来出行的机会,分别时,寡言的父亲轻轻说了一句“保护好自己”,让这个平时坚毅的汉子,流下了泪水。川南项目经理梁飞,春节前刚刚结婚,在老家贵州完成隔离后,带上妻子驱车赶往500公里外的四川泸县。然而,武汉牌照却给他们来了一场现实版的人在囧途。更换多个高速出口受阻,晚上只能停在服务区。几经周折,第三天赶到泸县时,新婚妻子说:“你心心念念的地方到了,不会再失眠了吧。”
3月初,虽疫情的稍稍缓解,9名外省员工以及12名省内非武汉籍员工陆续返岗。遂宁生产基地也加快了产能恢复,保障了涪陵、川南两个工区100多部钻机正常运行。江汉、中原、吐哈、川庆等客户纷纷发来感谢信,对江钻体现出来的责任和担当表示深深的敬意。
市场热点在哪里,我们的重心就指向哪里。川南,作为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热土”,今年有20多个项目部、100多支钻井队在这里会战,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大区团队立足钻头钻具一体化优势,创新市场开拓模式,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月中旬,我在成都完成隔离观察后,带着项目经理梁飞、站长吕康伟开始了艰难的市场开拓之旅。制定个性化推广方案,将主力区块成熟的一体化方案和指标缩印在卡片上,逐一登门拜访,广泛宣传。20天时间里,跑遍了21家项目部,与其中18家达成了合作意向。半年内,巡遍了100多支钻井队。高峰时,有58支钻井队同时使用江钻产品。
稳定良好的客户关系是市场开拓的关键。我们在服务好工程方的同时,加大与甲方的沟通力度,先后开展各类交流12次,推动深入合作。在几家公司达成三方合作协议,首次将一体化服务成功引入了中石油市场,推动甲方主动参与钻头钻具优选,半年累计刷新钻井指标45项,提高区域市场占有率30%,推广收入较2019年同比翻番。
受低油价影响,今年市场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谁的产品质量好,谁的服务的品质优,谁就能在市场上赢得主动权。
在深入推行钻头钻具一体化的同时,我们也着力推动销售和技术人员一体化。召开销售工作会时,技术人员一同参加。召开技术研讨会时,销售人员一同参与,共融互促,提升市场攻坚本领。特别是当新入职服务工程师加盟团队时,我们还会开小灶,安排一对一培训和独立服务机会,帮助加快成长,提升团队战斗力。
管理出效率,管理提效益。立足做好市场服务,我坚持抓管理不松懈,从日常做起。加强内部沟通交流,每天早上安排全天工作规划,晚上通报进度和问题,形成下一步工作方案,持续提升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今,在川渝大区的重点项目,已形成固定的早晚会制度。同时,对各站点出售的收益、回款、库存等指标严考核,不定期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成为内生动力。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始终坚信,迈过深堑就是坦途,克服困难就能迎接朝阳。川渝大区团队将乘着页岩气开发东风,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汲取奋进力量,为推动石化机械在打造百亿企业的新征程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钢管分公司高频焊管厂维修班班长徐红卫向大家讲述自己多年来,以坚持和执着践行石油精神,诠释工匠精神的故事。
我叫徐红卫,是钢管分公司高频焊管厂维修班班长,钳工技师。我出生在一个石油家庭,父亲是参加了钢管厂会战的第一代建设者。我是听着王进喜故事长大的“油二代”,从小在浓厚的石油文化熏染下成长,耳濡目染老一辈石油人创业的故事,觉得当一名石油工人非常光荣。
1995年,我从油田技校毕业进入沙市钢管厂,踏寻着父辈的足迹,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石油工人。进厂之初,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努力当一名技术非常精湛的产业工人,成为父亲那样受人尊敬的石油人。
参加工作以来,我从钳工学徒干起,一步步从普通钳工成长为钳工技师、班长,从没有离开过一线,没换过岗位。在我看来,钳工是我的专长,只有在一线工作,技术底子够硬,心里才觉得踏实。
记得参加工作上班的第一天,面对车间里庞大的设备、冰冷的钳台,我一时间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暗自憋了一股劲,“绝不能认怂”。
我的师傅是一名资深老钳工,他对我说:“紧车工,慢钳工。干钳工就得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一点一点钻,一点一点磨。”
为了掌握基本功,我紧跟师傅,细心观察他的一招一式,在边学边记、边操作边总结中逐渐入门。工作不太忙的的时候,我就利用废旧材料,一遍又一遍地练习锉、锯、钻。除了苦练基本功,我还自学了《液压传动》《液压维修》《工业自动化控制》《模具制造》等专业书籍。遇到图纸上不会的英语单词,我边翻看英语词典,边写下每个单词,记不住就多写几遍。
凭着这股劲头,我逐步掌握了钳、车、铣、刨、焊、磨技术等基本功,从当初青涩的毛头小伙,变成了技术娴熟、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家里手。
201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高频焊管厂生产线水压机升降液压缸发生故障,造成整个生产线“瘫痪”。我冒雪从家里赶到现场,准确判断出故障原因,经过周密分析提出了处理方案。我带领3名钳工加紧对设备做抢修,拆卸、测量、安装……我们争分夺秒抢进度,只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当设备再次运行起来,我才松了口气。之后,针对这次问题,我设计了一套外置位移编码器,不仅能避免此类故障再次发生,还提升了设备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2018年,我带领5个成员用近半年的时间,攻克了钢管简易测长装置设计与应用、水压机单及离心水泵装置运行频次低、水泵泵体底阀故障率高等难题,极大提高了生产线年下来,我多次在分公司技术比武中取得好名次,还手把手教出了6名徒弟,先后获得了石油工程公司优秀员,钢管分公司模范员、先进生产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112项改善、61项合理化建议被分公司采纳;还取得了2项国家专利、4项科技成果、3项五小成果。
今年下半年,在备战湖北省技能大赛入围赛时。妻子问我:“你都已经40多岁了,还要去和那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起去比赛吗?如果这次还是没取得名次,下次你还回去吗?”
我坚定地回答妻子:“只要没有年龄限制,我还是想去拼一下,不论成功与否,总会有收获,我会努力、会加油。”
备赛过程是艰辛的。为了取得好成绩,我加大实操训练强度,每天弯腰弓背,一个动作反复操作六七十次,一趟练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手上磨出了血口子。为了加强理论知识储备,我白天苦练实践技术,晚上挑灯夜战,做好详细笔记,一点点吃透、消化。
多少次疲惫不堪,想要放弃时,我就在心里默默鼓励自己:“既然参加了就坚持到底,全力以赴才能不留遗憾。”
11月11日决赛。理论考试中,我排名第二。第二场实操考试,要求“5个零件换位配合,不能大于0.04毫米的间隙”。难度相当大,装配过程中,测量、锉削等交叉进行,工序繁琐,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误。我吸取前几次比赛失误的教训,屏气凝神,静下心来,一点点打磨出加工件。
在等结果的时候,我心如鹿撞,手心里直冒汗。当得知取得了第七名,为石化机械团体赛夺冠打通最后一公里时,泪水一下涌上了眼眶。这不是赛场上最好的成绩,但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鼓励。多年的坚持不懈,屡战屡败中,我跌倒又爬起,咬紧牙关执着前行,终于离目标又靠近了一步。
我通过这次集训,从各位大师身上学到了他们丝毫没有保留的境界,我一定要传承大师精神,把我所学到的传承和拼搏的精神,带回单位,去感染带动他们。把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在工作中发扬光大。从思想转变到技能提升,从技能过得去到技能过得硬,从个人学技能到技能传承,我将稳扎稳打,实现我人生的价值。
天道酬勤,学无止境。在打造大国重器,实现石化机械百亿企业奋斗目标的征程中,要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工人。在今后,我将更努力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适应新变化,用努力和坚持勇往直前、挑战自我,在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中汲取力量,战胜困难,为石化机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机分公司新入职3个月的青年员工肖宇婷讲述一位多年来恪守“宁要一个过得硬,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信念,严把
大家下午好,我叫肖宇婷,来自三机分公司,是今年八月新入职的一名大学生。今天,将由我来向大家讲述三机分公司总装厂首席工程师——吴卫国的创业故事。
石化机械劳动模范、三机分公司劳动模范、优秀员这些都是他曾获得的荣光,但相比之下,他似乎更愿意被人这样认识:
目前,吴卫国主要负责压缩机的试机工作。所谓试机,就是在装配完成后,模拟现场工况,让设备空载和带载跑合。2020年,是三机分公司压缩机放量生产的一年。在这短短的一年中,吴卫国已完成试机工作近100台套,发现并解决试机现场问题43起,事关压缩机品质的这最后一关,他一直牢牢守住。
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1993年毕业进入三机分公司后,他一直从事数字控制机床电气设备维修和设备管理工作。
从进厂的第一天开始,他就立志作一名高技能员工。在反复的实践和总结中,他勇攀技术高峰,逐渐得到了锻炼成长。
按理说,吴卫国只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管理好设备就行。然而,当时机械电气设备总是发生故障,而单位数字控制机床和电气人才稀缺。于是,每当修东西的人在处理故障时,用心的吴卫国就会在一旁默默观战学习。
渐渐地,他似乎摸索除了一些门道,发现设备故障,就自己尝试修理,往往“手到病除”。有时,数字控制机床坏了,又没有现成的备件可用于置换,吴卫国就想尽各种办法,人工检测。他找来大量数控专业书籍,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碰到难题,就去书中找答案,真正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一段时间,车间机械加工精度总是不达标,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大家都不清楚。吴卫国日思夜想,加班加点地找原因。
在查阅大量资料后,他采取了排除法,结合书中的实际案例,终于发现,原来,是由于数控龙门镗铣床的抓刀抓不紧、刀盘松动所致,故障由此得到解除。
2010年,吴卫国来到总装分厂,担任责任工程师,负责压缩机现场装配、配套工作。
他发现工人经常通过在底座下加减垫片,来调整自动盘车装置同其传动飞轮、齿轮之间的咬合间隙,可往往忙活了大半天都调整不到技术方面的要求的范围。吴卫国琢磨着,一定还有别的办法。几番论证后,他提出建议,调整盘齿轮与飞轮外缘的切点,来控制咬合间隙。果不其然,在他的指点下,工人们通过寻找两个圆的相切点,半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
作为数控和电气方面的专家,在修东西的人也犯难时,吴卫国常常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解决方案。
半年后,车间新建的试机厂房传来消息,由于问题频发、试机周期长,机组无法按时发运,极度影响压缩机销量。试机工作急需一个对机械和电气都精通的人。就这样,他顺应企业需求,走上了试机岗位。
压缩机很多部件之间的间隙常常以毫米、微米来论,对质量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一丝一豪细小的误差,都可能会引起试机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机组无法顺利出厂。
这就要求试机员必须对各种参数了如指掌。在日复一日的试机中,吴卫国不断练就了独特的眼睛、灵敏的耳朵、敏锐的触觉。压力是不是正常,温度是否达标,各种参数是不是在标准范围内,他只需一看、一听、一摸便知。
有一天,吴卫国在试机时,突然听见嘈杂的工间里传来“铛”地一声响,他立即要求停机检测。结果,发现是由于联轴器一根连接螺栓断裂所致。幸亏发现及时,如果剩余螺栓接连断裂,后果将难以想象。
吴卫国最终判断是由于低速电机在变频器控制下高速运转,且转速不稳,形成交变的剪切力,导致了螺栓疲劳受损。于是,在他的建议下,车间迅速将所有此类电机更换为高速电机,保证压缩机的出厂品质。
在进行中原文23一期第2台机组的试机时,现场人员发现主机游隙同主电机磁力线无法配合调整,检查了两个多小时还是找不到原因。吴卫国闻讯赶来,很快发现是由于主轴两端受力不均造成。他马上带人着手进行修正,生产进度又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一般情况下,一台压缩机的试机工作,三五天就能完成。可有一次,由于装配配件没有及时到位,导致后续工序延期。为按时完成机组交付任务,保证客户的利益,吴卫国从早上8点走进试机车间起,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试验。晚上,蚊叮虫咬,手臂上布满了红红的小疙瘩,汗水流进眼睛里,又辣又疼,他抬手赶忙抹上一把,继续工作。等到好不容易能喘上一口气,他才意识到已经一天没吃饭了,肚子饿得“咕咕”叫,他泡了一碗泡面,呼噜呼噜两三口下肚,又赶忙回到试机房内。直到次日上午11点,在历经整整27个小时后,试机工作终于全部结束,机组完成喷漆后按时发往现场,受到了用户单位的高度赞扬。
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对像吴卫国一样奋战在试机一线的三机人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今年11月,在试机中,他带领团队先后克服了排气阀故障、气缸漏气、机组振动异常等20多项试机难题,坚守试机一线台机组的试机任务,保障了整个项目的按时发运。
爱迪生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生涯时,说过这样一句话: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从基层设备管理人员成长为试机大拿,吴卫国用自己的勤奋和意志将这条路走得踏实。永葆初心,砥砺前行。他将永远严守品质关,带领所有奋战在试机一线的工作人员们,为三机压缩机的高水平发展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四机赛瓦公司服务部的叶冬子讲述了自己的同事在疫情期间,在海外坚守310天,用坚守彰显了石化机械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用实际行动传承了“四个一样”的石油精神。
大家好,我叫叶冬子,来自四机赛瓦公司服务部。今天,我讲述的是同事吴政在疫情期间海外服务的故事。8月26 日 18 时 20 分,随着列车缓缓驶入荆州站,四机赛瓦公司技术服务工程师吴政终于踏上了阔别 300 多天的热土。
时间回溯到 2019 年10 月20 日。按照每个客户需求,吴政启程前往印度尼西亚,开始为期 90 天的技术服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吴政去国外长期出差已是家常便饭,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一走就是 310 天。一到印尼,吴政便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每天凌晨5点半, 他离开集装箱式住宿区前往井场,因为井场附近会有猛兽出入,为了保障安全,他必须高效工作,时刻保持警惕,并且,按照客 户要求在下午 4 点半以前,结束当天的工作。在井场,吴政主要负责维护固井实验室稠化仪控制系统,做好处理灰罐物位计校准,维护泥浆实验室数据采集通信等工作。由于野生动物出没,吴政经常要克服心理上的不适,用手清理设备控制箱里的动物残骸和粪便,有时候还不得不站在 20 厘 米深的水中处理故障。就在 90 天轮值服务即将结束的时候,正赶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客户中也有一部分是中国人,他们希望吴政能留守现场, 延长服务时间,等他们回国过完春节后,吴政再回国。
“满足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更何况,现场还有近百台设备需要提供技术服务,吴政也想一鼓作气,把工作做完了再回国,他爽快地答应了,推迟了归期。
1 月 23 日,吴政通过网上新闻,得知湖北武汉封城了,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严重,远在异乡的他,嘱咐家人做好疫情防护。
1 月 24 日除夕夜,吴政迎来了一个人的新年,互联网上铺天盖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让他不安,心也随之紧张起来,真想飞回家人身边,和他们在一起共渡难关。当国内封航的消息传来时,客户的电话也打了过来,因为疫情原因,客户不能如期回到印尼,他还需要继续值守印尼现场。挂上电话后,吴政的心反而平静了。封城、封航都是祖国为抗击疫情而做出的艰难抉择,也是对全国人民最大的保护,彰显对世界的责任。
他想,自己身处异乡,坚守海外现场,把四机赛瓦生产的设备维护好,就是在用履职尽责为国争光,为抗击疫情做贡献。吴政一如既往地工作,期待国内尽快传来好消息。没想到,好消息和坏消息几乎同时到达。3 月份,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家人在湖北荆州安全多了。客户从中国抵达印尼,只等 14 天结束隔离后,就可以替换吴政回国了。然而,没等到客户结束 14 天的隔离期,印尼开始暴发新冠肺炎疫情,航班再次中断,吴政必须继续坚守!这时候,自己身处异国的吴政淡定多了,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坚信,国内疫情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日子不远了。即使再困难,他始终相信强大的祖国会接他回家,像电影《战狼》 里上演的那样。
3 月底开始,印尼国家和客户工区要求居家办公减少外出, 吴政虽然大部分时间不用去井场工作,不需要在烈日高温下作 业,但因为无法亲临现场查看,只能采取远程协调,工作难度大大增加,以往一天就能完成的工作,现在需要三四天才能完成, 而偶尔的现场工作只有在充分做好自身防护的情况下开展。就这样,又过去了忙碌、紧张、危险的 130 多天。长时间在异国工作,不能和家人在一起,吴政或多或少有一 些焦躁不安,但是他总是很快调整好心态。他
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榜样就在我们身边,真实而感人。吴政只是四机赛瓦公司的突出代表之一,他们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缅甸钻井平台、国内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市场、西南油气田 等市场,一边做好防疫工作,一边全力以赴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中, 在低油价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大考”中,风雨无惧、攻坚创效,用坚持和勇敢,用专业和责任,为中国油气装备代言,为石 化机械代言,为四机赛瓦公司代言。
机械研究院的杨凡讲述了自己的同事李盛华,秉持“三老四严”的精神,攻坚克难,抵达产品研发彼岸的故事。
我是机械研究院的工程师杨凡,今天想和大家讲讲我身边的技术员李盛华的故事。85后的李盛华是产品开发研究所的一名技术骨干,2014 年来到机械研究院,就一直奋战在技术研发工作的最前沿,曾荣获2017 年、2019年石化机械“先进生产工作者”等称号。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实现了螺杆泵产品系列化自主开发,螺杆泵项目组荣获“2018 年度石化机械青年文明号”称号。是什么让他一直坚守?他认为,是几代石油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甘于奉献历久不变的传承,是渴望突破核心技术,将中国制造的产品推向世界的梦想使然!
2019 年,机械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螺杆泵,在江苏油田顺利完成工业试验,项目组成员得到消息后,激动地奔向李盛华,高声欢呼:“我们成功啦!” 跑至跟前才发现,李盛华背过身去,悄悄擦拭眼泪。三年前,刚担任螺杆泵项目组长的李盛华,第一次去往调研 现场和甲方做技术交流时,甲方毫不客气,质疑他说,“你这研究还没有我深入,怎么做产品?” 性格腼腆的他红着脸,窘迫地不知何言以对。他暗下决心, 一定要把不足的地方吃透,拿下这个项目,研发出让用户愿意使用的产品。就这样,本着不放弃、敢挑战的精神,三年间,李盛华和项目组员,先后奔赴新疆、江汉、中原等一线 万字的调研材料。除了在技术领域的钻研,他还在华中科技大学,完成项目管理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不断提升带头做项目的能力。在充分准备下,李盛华振奋精神,用心研究,带领团队一鼓作气,开发出两款螺杆泵,顺利通过井口测试,实现系列化自主开发。“效果还不错,用得好了就可以作为样板工程推广”,甲方技术负责人评价试验效果,鼓励他说。为了这一刻,他一直在努力。
“吃一、看二、眼观三,创新的带头人就是要不断发现和思 考新的问题”。他在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密切关注客户的真实需求, 善学善用,挖掘新技术。特别是,螺杆泵产品系列化开发之后,他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跑井场做调研。一次偶然,在做螺杆泵技术交流时,他顺带调研了该区块井口油气混输情况,经过比对,敏锐地觉察出天然气单井增压市场需求,便立即开展研究分析,提出新型混输增压装置立项需求, 并通过了审批。有人羡慕他说:“你可真幸运,灵感是从哪里来的?” 他不好意思地说:“只是运气好罢了”。其实,表面上的幸运,背后隐藏着“秘密武器”。自参加工作以来,李盛华坚持做笔记,不管是学习调研、技术交流,还是临时性的分享讨论,即便是偶然的想法,他都会把重点信息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攒下好几万字的调研笔记,李盛华没事就翻看回顾。通过不断学习调研积累,他才有了创新的底气,在产品研制中变得更加从容自如。
2020 年,他主导推进的新型混输增压装置项目,被确立为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项目,并不断取得阶段研发成果。目前,一 台设备即将进入现场试验,一台新增压装备进入加工制造阶段。“唯有专业才能有机会,让客户使用我们的产品,那我们的研发才会有意义”,作为项目技术首席,李盛华如是说。
李盛华深知,一群人才能办大事、成大事。今年 3 月,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新型混输增压装置研究及 系列研制工作滞后。李盛华召开项目视频会商讨对策,大家一致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走出去、打破“闭门造车”的局面。武汉解封的当天,李盛华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从湖南老家一路逆行回到武汉,打开车后备箱,发现多了两个麻袋,里面是蔬菜、腊肉等生活用品,装满了父母未说出口的担忧和牵挂。看着满车东西和年幼的孩子,他有些沉默,妻子握着他的手说,放心,有我呢。项目组其他 4 名省外员工纷纷克服困难,相继回到武汉。邹艳将家中年迈父母,送回仙桃老家,交由亲戚照看。代琼曦给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父亲备足药品后,毅然回到武汉。他们成为机械研究院复工后第一个赴外交流的项目组。4 月初,在长庆油田调研,因为天气原因,项目组不得不临 时决定,将三天的行程压缩至一天,计划调整后,在快进般的一 天里,他们往返 800 多公里,奔赴靖边、鄂尔多斯等 5 个井场, 开展调研,一天下来,收获满满,腿却肿了。李盛华在项目推进工作中,设定每周一个小目标、一次分享会,每月一次学习培训,注重目标引领、学习分享和头脑风暴, 推动项目成员合作在一起。他坚信,每一个手指都能点墨成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