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在崛起的工业之城擦亮“中国智造”新名片|单项冠军见证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 2024-03-13 10:30:38 人气:1 来源:行业新闻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4年5月,习在郑州考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时,对河南提出了殷殷期望。

  距今,践行重要指示走过了十年之路。河南产业向“三个转变”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顶端新闻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单项冠军见证新质生产力》特别报道,通过采访调研河南省内国家级和省级单项冠军企业,见证它们的“新质生产力含量”和“三个转变”的升级进化答卷。

  如今,肯拼敢干的郑州正在崛起:2023年,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617.8亿元,同比增长7.4%。经济提高速度在9大国家中心城市、万亿级城市中均排名第一。

  “崛起”背后,藏着一颗颗中国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和一系列叫响全国乃至蜚声全球的郑州智造品牌。

  盾构机,也叫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其两三层楼高的庞大“身躯”,可穿山过海,是集机械、电气、液压、传感、信息、力学等技术于一体的高端装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2008年,在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刚工作一年的贺飞,亲眼见证了属于中国人的第一台盾构机——“中国中铁一号”下线,只觉得如“钢铁巨龙”一般威武。

  2024年3月8日,郑州市经开区,中铁装备盾构总装车间内。开挖直径7.22米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已通过客户验收,即将发往新加坡。

  也是在这个车间里,2014年5月10日,作为中铁装备TBM研发负责人,贺飞现场聆听了习“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很受激励和鼓舞。”

  当时,中铁装备还处于“装备中铁”阶段,产品门类也不齐全,主要以面向地铁施工的盾构机为主。产品刚刚走出国门,智能化进程也刚刚起步。

  近十年来,贺飞和中铁装备的开发团队像“开挂”一样,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世界最大硬岩掘进机“高加索号”、世界首台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世界首台绿色盾构机“中铁1237号”等一系列填补国内外空白的创新产品;构建了“政产学研用”高效高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了基础研究六大平台,先后攻克了6-7米级盾构机主轴承、大排量泵等“卡脖子”部件,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其中,作为行业内第一台应用绿色理念的盾构设备,“中铁1237号”在智能控制方面,通过对盾构掘进过程中各系统的自动智能管理,实现与掘进地层的自适应调节匹配,自主达到掘进效率和能源消耗的最佳匹配。同时,它还搭载了连续掘进、快速换模等技术,大幅度的提高掘进效率。

  如今,随着绿色制造和智能技术的注入,拥有盾构机智能工厂的中铁装备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截至目前,中铁装备隧道掘进机已出口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连续6年世界第一,成为国货出海的一张“新名片”。

  距2014年5月10日,已近十年。贺飞说,现在,中铁装备算是实现了“装备世界”。

  习在中铁装备考察时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

  装备制造是郑州的主导产业,也是战略新兴起的产业之一。十年来,郑州装备制造行业践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向前突破。

  作为该行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始建于1958年的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国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在2014年,入选河南省国资委第一批省管企业未来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企业名单的郑煤机,就开始了改革探索和转型升级。

  如今,坚持创新驱动,以智能化“换道”、以成套化“领跑”的郑煤机,转型和改革显然是成功的。

  从无到有,从6.3米、6.5米、7米、8米、8.8米到10米。2023年,支护高度、工作阻力均为目前世界之最的10米超大采高液压支架,成为郑煤机继8.8米支架之后的又一力作。

  郑煤机智慧园区,则可谓是机器人的大秀场:23条自动生产线台AGV、空地无人化物流调度中心……这里焊花飞溅,机械臂挥舞,抓取、切割、焊接、拼装等工序如行云流水。

  据郑煤机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车间内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占比95%,适合液压支架制造的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相比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提升2倍以上,空间利用率提升50%,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低60%以上,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度的提高。”

  作为一座原生数字化工厂,这里也是郑州装备制造业探索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范。

  和中铁装备、郑煤机不同,同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的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机所”),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不过,在普通人难以直接感知的装备制造领域,郑机所一直是个传奇又特别的存在。

  据郑机所副总经理鲍丽介绍,齿轮、焊接、智能装备、铸锻是如今郑机所的四大业务板块。

  作为航空航天齿轮产品的重要配套单位,郑机所研制的传动机构及关键零部件相继建功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平台、“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天问”一号、中国空间站等重大航天工程。

  围绕新质生产力,郑机所也多次进行深入探讨。在鲍丽看来,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还是创新。未来,郑机所要继续围绕国家需求来做创新,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方向布局产业。

  鲍丽说,接下来,郑机所计划在工业母机领域发挥行业优势,联动国内主要数字控制机床以及成型制造装备的生产单位,来进行数据验证、数据整理和大数据库的建立,逐步推动国产工业母机的精度提升。

  此外,在中国持续攻关的电子封装领域,郑机所也已有布局。据鲍丽介绍,郑机所依托钎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积累和在焊接领域的技术优势,开发出了高精密、高可靠的键合线,“我们计划建一个生产线,今年正式投产。”

  作为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工艺原创技术策源地,未来,郑机所的重点依然是做强科研、做大产业,支撑重大装备跨越式突破。

  和高端装备制造一样,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也是郑州的战略新兴起的产业之一。

  2023年前三季度,郑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一。

  这背后,郑州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以同比增长26.1%的速度,立下“汗马功劳”。

  今年初,满载214辆宇通纯电动客车的巨轮,环绕半个地球后,到达地理距离中国最遥远的国度之一:智利。

  2月5日,宇通集团2023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度宇通客车出口销量10165辆,年度首次突破万辆大关,同比增长78.87%。

  在国际市场,截至2023年6月底,宇通累计出口各类客车超过9万辆,批量销售至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占有率超过10%,已成为国际主流客车供应商,擦亮了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

  据宇通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宇通一直格外的重视先进的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用创新技术引领产业变革。近十年来,围绕“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宇通加快智能制造和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建设,推动“产、供、研、销”全链条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大幅度的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未来,宇通将持续进行智能化装备投入,推进大数据和AI应用,打造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客车研发制造基地。

  早在2014年,郑州森鹏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个产品——智能配电系统正式向市场推广时,中国客车行业还没有智能配电的概念。

  森鹏电子董事长董社森说,作为客车领域一个创新性的产品,因为其在技术和客户体验上的不同,以及对车辆电气系统安全性的提升,推出市场后“一炮走红”。

  没想到,该产品推出后效果一般。后来,董社森总结,该产品创新性不够,市场上有同种类型的产品。“还是得创新。技术创新,才能带动公司发展。”

  2016年,森鹏电子开始布局后来为其摘取“皇冠上明珠”立下功劳的数字配电系统。该产品的销量,已连续多年在行业内位居第一。这之后,森鹏电子还开发了数字驾舱、物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运营平台,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对于“新质生产力”,董社森也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在做的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产品,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未来,我们会朝这个方向持续做下去,拥抱新技术。”

  世界在变,创新不变。成长为郑州最年轻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森鹏依靠的也是创新,“创新难,不创新更难。”

  2023年,郑州市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7.2%、13.8%、13.6%。

  持续增长的背后,是郑州新兴起的产业的强力崛起,是一个个在细致划分领域深耕不止的“小巨人”、“明珠”,和一个个国内走前头、世界响当当的领军企业。

  创新驱动力日益强劲、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的郑州,如郑州市长何雄在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日益呈现出万物勃发、大有可为的强劲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