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方案

发布时间: 2024-07-01 07:04:17 人气:1 来源:行业新闻

  阜新,寓意“物阜民丰,焕然一新”,1940年置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东接沈阳市,南邻锦州市,西连朝阳市,北靠内蒙古自治区。全市总面积10326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区76.5平方千米。下辖2县5区及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非流动人口17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2.9万人。阜新是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也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全国篮球城和省级园林城市。

  第十二届阜新市业余篮球俱乐部联赛(FBA)2023-2024 赛季(社会组)开赛

  中国人民银行阜新市分行关于公开征求《阜新市优化支付服务环境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阜新市司法局关于公开征求《阜新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公告

  阜新市司法局关于征求《阜新市人民政府2024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草案)》 (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关于调整阜新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费率的通知》意见的公告

  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阜新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日期: 2019-06-19浏览量:421来源:阜新市科学技术局文字大小:

  现将《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为进一步强化科学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实施意见》(阜委办发〔2018〕148号)和《阜新市贯彻落实辽宁省建设国家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工程框架实施方案工作方案》精神,结合阜新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之以恒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经济主战场,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振兴,着力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产业新动能、增强发展驱动力,依靠创新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走出一条科技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径,为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和 融入“一带五基地” 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引领、增强动力。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的思想,针对科技与实体经济脱节的突出问题,着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企业主体、提升实力。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全要素整合,促进全产业链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坚持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推动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科技理念观念和体制机制创新,切实为科研主体松绑放权,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建设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平台,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0%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原则上,依据省方案基础进行调整,初步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阜新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主要集中在材料与制造、能源与化工领域,依托优势科技资源和高新技术企业,以装备制造、新材料、洁净能源作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发展7个产业创新链。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阜新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一)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创新链。落实《中国制造2025阜新行动纲要》,以液压装备产业为重点,围绕整机制造、成套设备以及关键液压系统、汽车零部件、矿山装备、风机装备等关键领域,提升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水平,增强装备的自主可控能力和服务增值能力,强化制造核心基础件和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技术,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重点抓好石油及矿山机械、农用机械、节能等领域上下游链接,加快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基地。

  (二)铸造产业创新链。以铸造产业基地为核心,推进万达铸造、力达铸造、中孚轻金属等重点企业研发新型特色精密铸件、短流程铸件,为沈鼓集团、沈阳机床等通用及专用机械、机床及功能部件提供所需的配套产品,积极推进铸造产业向大吨位及精密铸造方向发展。以提高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拉长产业链条为重点,积极培育钛金属制品产业,依托现有高钛渣生产企业,引进轻质钛合金生产企业,提升钛产业化水平。应用绿色、可循环制造流程技术,高效率、低成本生产平台集成技术,发展铸件、泵体、阀体、叶轮等钛合金材制品,鼓励企业研发面向航空、航天及核电等高端领域所需的钛合金新材料,打造高技术钛产业。

  (三)节能环保产业创新链。重点支持皮革、氟化工、板材家具等行业采用污染减排和“零排放”关键技术,以及工艺过程中废气、废水、废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实现清洁化生产。围绕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资源利用等领域,开展清洁生产、源头减排、水气土环境污染治理、废物循环利用等技术攻关,发展煤粉洁净气化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装备,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四)新型建材产业创新链。以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围绕优势矿种,提高非金属矿及制品的深加工比重及附加值。利用阜新丰富的硅砂、膨润土、玄武岩等非金属矿,引进使用非金属矿深加工先进技术,开发非金属矿深加工项目,为高技术产业提供基础原料。

  (五)新能源产业创新链。实施氢燃料电池、电堆、氢燃料动力配套设施、氢燃料电池整套装备制造工程。加快推进德尔集团动力总成项目建设,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园区。以德尔集团、春成集团、大唐阜新煤制气公司为发起单位,召集国内对氢能产业研究具有明显优势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组建东北氢能源产业战略联盟。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项目,积极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进一步加快阜新能源产业版图重塑步伐。积极推广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工业园区、设施农业等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积极引进光伏电池组件等项目。注重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加强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及海上风力有关部件、太阳能电池组件、生物质能、燃料电池、高效低成本储能、大型先进风电机组等技术应用,建立安全、低碳、清洁、高效的现代新能源体系。

  (六)煤化工产业创新链。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及精深加工项目,重点以天然气主副产品精细加工和其他大型煤化工项目为主线,以大型煤气化龙头企业为基础,结合气化副产物资源及“三废”利用,向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延伸,加快提升产业链条的丰厚度、完整度和关联度,努力打造“煤化工示范基地”。

  (七)氟化工产业创新链。依托阜新现有氟产业优势,加快完善形成基础氟化工原料、含氟精细化学品、含氟聚合物、无机氟化物、氟烷烃及ODS替代品等产品,培育氟化工核心企业,承接国内氟化制品产业转移,加快提升产业链条的丰厚度、完整度和关联度,努力打造“氟化工之都”。

  坚持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统领,破除一切束缚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在关键领域、“卡脖子”地方下大功夫,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构筑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先发优势。

  (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围绕重点发展的创新链,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作为突破口,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列出目录,整合力量,全力攻关,实现突破。实施省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专项,聚焦制约阜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技术关键问题,每年布局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集成优势资源、科研精锐力量开展攻关,实现一批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技术的重点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2020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并研发重大创新产品5个以上。

  (二)优化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布局,完善产业创新发展支撑体系。积极争取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落户阜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创新供给和技术支撑。加快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动力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力争在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上有新的突破。结合全产业链创新的需求,建设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促进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到2020年,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00家。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品牌效应。加强科技助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推动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大企业平台化、离岸和域外创新中心等新型创新主体发展。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00家。

  (四)推进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载体,打造“一区多园”, 发展壮大装备制造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洁净能源,布局建设一批国内顶尖的研发中心和制造业中心,谋划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一批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将高新开发区建设成为 “主导产业引领、创新资源密集、发展环境适宜”的高科技园区。

  (五)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阜新科技大市场,打造国内枢纽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推进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和各市技术转移分中心建设。面向域外重点院校开展“引联行动”,积极引进和吸纳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开展科技双创载体提质增效行动,加强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等建设,积极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到2020年,全市转移转化科技成果3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6亿元。

  (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创新驱动根基。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组织申报“兴辽英才计划”、自然基金等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创新发展需要,积极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拓展海外人才智力引进渠道,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和团队。利用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平台,吸引海外学子回阜创新创业。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科技局要做好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精心组织实施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系统部署,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突出围绕调动科学技术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放开市场、放宽政策、放活主体,开辟创新“绿色通道”,激发创新潜能。在管理体制上“放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决定性作用,让用人单位在人、财、物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在评价机制上“放开”,突出能力、业绩、贡献导向,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在分配机制上“放活”,探索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让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应有的回报。

  (三)完善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加大对科学技术创新财政支持力度,健全主动布局支持与事后奖励补助相结合的财政支持模式,市本级设立科技专项资金,支持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对从事研究开发和科技服务活动的单位给予经费补偿。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计划项目支持。

  (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深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首台首套等政策,使各创新主体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加大创新典型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建立健全科学技术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互动支撑机制。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全面开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新局面。